|
周恩来在闽足迹闪光辉 |
2008-07-30 14:12:17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李顺禹 |
浏览次数: |
|
|
|
|
维埃政权。周恩来也指示红十五军军委宣传部抽调得力干部到建、泰等地,加强边区工作,筹建中共建宁县委。在周恩来的关心和支持下,1933年1月,中共建宁县中心县委(下辖建宁、黎川、泰宁3县)成立,隶属江西省委领导,余泽鸿任书记,邱光珍任组织部长兼泰宁县委书记,吴静焘任宣传部长,谢惠光任黎川县委书记。1月28日,建宁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中共建宁中心县委在周恩来的大力指导下,迅速动员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和领导工人执行劳动法;培养当地新干部,巩固苏维埃政权;加强党团建设;扩大红军,发展地方武装。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建宁先后成立了14个中共区委会、区苏维埃政府、区游击队和72个乡苏维埃政府。泰宁全县共建立了11个区、66个乡的苏维埃政权,有52个党支部,300多名党员。将乐县也建立了5个区苏维埃政权。在农村还成立了贫农团和农协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
此时的建宁不仅是红一方面军的总指挥部所在地,也是红军的大本营。在周恩来的筹划下,红军在建宁城内设立了兵工厂,维修枪械、制造子弹和手榴弹;还在溪口、竹薮建立了两所红军医院,抢救医治红军伤员。
建宁、泰宁、将乐苏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中央苏区东北方向的重要屏障和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通道,因此,周恩来积极着手筹建闽赣边省的工作。1933年5月上旬,闽赣省临时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黎川湖坊胜利召开,宣告闽赣省正式成立,对进一步推动建宁、泰宁、黎川等县的土地革命、工人运动、发展地方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建、泰、将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使建宁县成为闽赣省的斗争中心。1933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开始,黎川失守。11月初,中共闽赣省委、省革委会和省军区从黎川的德胜关迁驻建宁城关。12月12日至15日,闽赣省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建宁县城召开,宣告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周恩来在大会上作了政治形势报告,号召人民为保卫苏区而战。
1933年7月,根据中央局和中革军委的决定,中央红军分成两个部分作战,以图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获胜,实现革命在江西的首先胜利。因而,命令以红三军团为主组成“东方军”,由广昌东进,入闽作战。
1933年8月,周恩来随红一方面军总部移师建宁、泰宁,直接指挥彭德怀、滕代远所部“东方军”的军事行动。东方军进军福建后,虽然连战皆捷、战果赫赫,但是,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造成东方军功败垂成,对于粉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对于支援十九路军的福建事变,都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1934年2月,红三军团主力离闽返赣,东方军的二次东征便告结束。10月,周恩来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随主力红军进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武夷山下、汀江两岸,记录了周恩来从率领南昌起义军南下到指挥东方军入闽作战的光辉革命足迹,他那追求真理、勇于斗争的崇高精神,永远铭刻在福建人民的心中。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