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开创人,是热心文化艺术,多才多艺的周恩来。
1940年3月26日夜晚,在延安杨家沟外的草坪上,举行了一场气氛热烈的电影放映会,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和延安军民一起观看了苏联纪录片《大战张鼓峰》等影片。
站在放映机前为观众放映电影的,就是刚刚从苏联归国的周恩来。
1939年7月初,周恩来在延安意外摔伤右臂,因伤重飞赴苏联治疗,他在苏联学会了电影放映技术。
1940年春,周恩来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带回共产国际赠送的一架电影放映机和三部苏联故事片:《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和《夏伯阳》,那时延安会放电影的人很少,苏联影片又是俄语对白,周恩来经常亲自给观众放映和解说。
周恩来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文艺演出,留学法国时接触到欧洲电影,他在苏联又看到十月革命后新兴的红色电影。电影的迷人魅力和强烈感染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6年7月,周恩来在陕北安塞百家坪首先接见了来访的美国记者斯诺。斯诺带有一架16毫米电影摄影机,他拍下红军部队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影像纪录,并且秘密带回北平,到德国人开的照相馆内冲洗后,在燕京大学公开放映,这是周恩来第一次走上银幕。
抗日战争爆发后,荷兰著名电影导演伊文思来华拍摄纪录片,周恩来在武汉前往旅馆会见他,向他介绍了共产党军队抗日的详情。伊文思想到延安去拍电影,但是受到国民党方面的严密监视去不了。他秘密前往八路军办事处,拍摄了周恩来召开军事会议的纪录,编在著名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中,向欧美各国宣传中国抗战,使周恩来的形象公开地传播到国外。
周恩来为了建立人民的电影队伍,在1938年春派袁牧之到香港去购买电影器材,买下一架16毫米摄影机和胶片。伊文思又赠送一架35毫米摄影机和3盒胶片给八路军,周恩来和邓颖超特地在这架电影机前留影。
在周恩来的精心部署下,这些电影器材由袁牧之和摄影师吴印咸带往延安,于1938年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拍摄了纪录片《延安和八路军》,开创了人民电影事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电影团进军东北,接收远东最大的电影制片厂――满映,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
1946年,解放区电影人陈波儿去上海,在蔡楚生等人帮助下,秘密购买了一批电影器材,包括一台35毫米摄影机、二万米电影胶片和灯光器材等。
周恩来在南京决定让电影工作者程默跟随他,乘坐美国特使马歇尔的专机,押运这批来之不易的器材飞回延安。
有了这些设备,解放区成立了延安电影制片厂,开始尝试拍摄第一部故事片《边区劳动英雄》。平津战役胜利后,解放区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
开国大典前夕,周恩来特别叮嘱一定要用电影真实地记载下这一盛大节日,新中国的摄制组参加了拍摄。此后,每逢重大的国内活动或国际会议,周恩来都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工作格外关注,亲自过问,严格要求。
1953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门担负纪录片的摄制。
新影摄影师王永宏跟随周总理拍电影,深深体会到总理关心摄影记者,周总理与外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握手时,总是握得时间较长,并很有力,给记者充分拍摄的时间,使记者们能较好地完成拍摄任务。
新中国诞生后,长春,北京,上海各电影制片厂,摄制出《中华儿女》、《赵一曼》、《钢铁战士》、《翠岗红旗》、《白毛女》等众多优秀影片。1951年3月,新中国电影以新片展览月的方式呈现给全国人民,周恩来特地为此题词: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
在周恩来的倡导下,文化部举办了建国10周年献礼影片活动,全国观众喜爱的《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永不消失的电波》等优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