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调查研究
1.裴度注重调查研究,而且“出以亲身”
毛泽东在读《新唐书》卷173《裴度传》时,写下这样的批语:“调查研究,出以亲身。”(见本文左上角)
裴度(公元765—839),唐朝宪宗时期有名的大臣,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曾任御史中丞。《新唐书·裴度传》记载,裴度受宪宗之命巡视诸军,此番巡视,使裴度掌握了敌我双方大量的信息。毛泽东写的批语,赞赏裴度深入前线了解情况,由此提倡搞调查研究要“出以亲身”。
2.徐霞客通过调查,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
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这是错误的,他说是‘金沙江导江’。”
徐霞客(公元1587—1641),明代地理学家,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从22岁到56岁病逝前,他几乎年年外出游历,足迹遍及当时中国16个省区。晚年有计划地考察地理形貌,将其观察所得,及时记录。后人将其记录整理成富有极高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之前的地理书上都说岷山是长江的源流。徐霞客亲自到长江上游考察后,否定了“岷山导江”,推倒了陈陈相因的旧说,得出“金沙江导江”的正确结论。毛泽东推崇徐霞客“没有官气”,亲自“跑路”的调查方式,认为这是徐霞客能够创立新见的重要原因。
二、关于听取不同意见
苏秦和张仪的故事说明,听取不同的、批评的意见“对人是有好处的”
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同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说:批评就是帮助,对人是有好处的。从前张仪和苏秦两个人,都是鬼谷先生的学生。后来苏秦在赵国当了宰相,地方就在邯郸。张仪跑到邯郸找苏秦,一去就住进“招待所”,大概是现在北京饭店之类的住所,好几天没有见到苏秦的面。后来,苏秦请他吃饭,排场大得很,苏秦坐在当中高处,把张仪安排坐在下面角上,盛了点仆人吃的饭食给他吃。这下子张仪的气可就大了。回到“北京饭店”,“北京饭店”的“经理”看他这个样子,就问他:张先生脸色不痛快,有什么生气的事吧?他把苏秦如此这般对待他说了一番。这位“经理”说:这样看来,你在赵国呆不住了,只有到秦国去。张仪一想也对,就此动身。“经理”陪他走到秦国,一路花费大概相当现在的三四十万人民币吧!到了秦国,他们为了见秦王,就走走门路,行些贿赂和送些衣服,一共又花了四五十万人民币。以后,张仪当上了秦国的宰相,“北京饭店”的“经理”就向他告辞回国,并问他今后怎么打算。张仪一提起苏秦还是咬牙切齿,并说过了两年一定要出兵攻打赵国。“经理”见他这样说,就告诉他,赵国宰相苏秦是个好人,当时苏秦所以要气他,是故意的,怕他在赵国安居下来,不想上进,做不了大事。苏秦知道张仪是个人才,能做大事,如果在赵国依靠苏秦,他也只是当个“科长”什么的就算到顶了。策划张仪到秦国来,和给他一切花销,都是苏秦主使的。张仪一听,这才恍然大悟。你们看,苏秦对张仪是好意还是恶意?我们之间,进行批评帮助都是好意。就是明明知道某些批评是恶意也要听下去,不要紧嘛!人就是要压的,像榨油一样,你不压,是出不了油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苏秦刺激张仪、使之有所作为的故事,见于《史记·张仪列传第十》。毛泽东用它来说明,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别人讲的不同的、批评的意见,无论正确与否,都要认真去听,都是一种帮助,也是一种压力,压力可以转化为进步的动力。
三、关于掌握分析方法
1.老子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告诫人们分析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