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因何评价高启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
2008-02-06 11:50:06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梁 琨 |
浏览次数: |
|
|
|
|
之高贵,孤傲而不哀怨,大雪暗夜却不掩仪态万方。以毛泽东的审美趣味和革命家情怀,自然更加欣赏高启诗中透露的“梅之精神”。在这样的心境下,毛泽东对陆游词中的哀婉情绪不以为然,认为“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作此词”,以至于干脆“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在毛泽东看来,我们现在处境虽然困难,但应该像梅花那样保持一股傲霜斗雪的劲气。有了这样的审美心态,高启诗当然比陆游词高明,所以毛泽东挥笔写下“高启,明朝最伟大的诗人”的评价。由此看来,在对高启的评价上,《明诗别裁集》、《明诗综》的编者弃《梅花九首》于集外,显然是没有从“梅之精神”的角度来品鉴,而毛泽东推崇胸襟和神韵,自然有他眼光独到之处。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下阕首句原为“梅亦不争春”,修改定稿时改“梅”为“俏”。这样,全词无一“梅”字出现。这或许正是毛泽东有意为之。高启的九首梅花诗,即是首首不见“梅”字。如此联想起来,高启的咏梅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许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诗作提供了借鉴。
〔作者梁琨,女,中央档案馆助理馆员,北京 100091〕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