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邹韬奋题写挽词
邹韬奋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和学者。从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他是由爱国主义逐步坚定地走向追求共产主义的典范。他动荡的人生正是近代多数进步知识分子在社会风浪中思想变化的一个缩影。
1941年后,邹韬奋来到了解放区。正当他为从共产党身上“看到新中国光明的未来”而信心倍增地努力工作时,不幸身患癌症。党中央将他送到上海治疗。但他终因医治无效,于1944年7月24日离开了人世。
毛泽东闻知噩耗,甚感惋惜与悲痛。为表达无限哀思,11月15日,毛泽东在延安题写了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这幅字字千斤的题词,高度评价了邹韬奋先生光辉的一生。
1933年,《生活》周刊遭遇查封,邹韬奋被迫流亡国外,两年后才设法回到上海。1935年11月,邹韬奋在上海又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并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鲜明地提出了“团结抗日,民主自由”的主张,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随着《大众生活》周刊销售额的激增,国民党当局异常惊慌,妄图拉拢、收买邹韬奋,但都被他严词拒绝。1936年闻名的“七君子”事件后,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邹韬奋坚贞不屈,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在狱中仍然坚持写作。西安事变后,迫于压力,国民党当局释放了“七君子”。出狱后的邹韬奋又以满腔热情和横溢才华投入到办报工作中。
在重庆期间,被聘为国民参议会参议员的邹韬奋与周恩来等有了更多的接触。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多的了解,多次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邹韬奋逝世后,1944年11月22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9年7月24日,毛泽东还为邹韬奋逝世五周年纪念题词:“纪念民主战士邹韬奋”。
为大公报社职工题词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以出色的独家政论著称于世。它因对国民党政府的“小骂大帮忙”而备受蒋介石欣赏,也因在国民党新闻封锁下较早披露红军长征胜利的消息、反对投降坚持抗战等正义之举,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的瞩目。活跃在此报记者队伍中的一批中共秘密党员和进步青年,为报纸最终转向人民立场发挥了作用。
1945年8月,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国共谈判,经过43天的艰苦努力,终于促成《双十协定》的签订。
8月28日,毛泽东抵达重庆后,《大公报》记者彭子冈前往采访,写出了《毛泽东先生到重庆》的著名通讯,文中说毛泽东纯朴平易,像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身负重托,冒着极大的风险,工作十分繁忙,日夜辛劳。但在百忙之中,他仍然抽出时间分别会见了爱国民主人士和中外记者。
其间,毛泽东和《大公报》负责人有过几次令人难忘的接触。9月20日,《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以个人名义发出请柬,在李子坝大公报馆设宴欢迎毛泽东和中共代表团。当晚七时许,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董必武应邀到达,《大公报》的部分负责人作陪。
在宴会进行中,针对当时有人提到“共产党不要另起炉灶”的问题,毛泽东当即指出:“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国民党的炉灶里不许我们做饭。”在座人士无不为毛泽东含义深刻、一针见血的幽默作答频频颔首。
这个特别的聚会,让大家有幸目睹了毛泽东非凡的气度和风范,也增进了大家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正义主张的理解。
宴会结束时,外勤记者张蓬舟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当场提出了让毛泽东为报馆职工题词的请求。毛泽东慨然允诺,挥笔蘸墨,笔走龙蛇地题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