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遗物珍闻 |
2008-02-29 11:52:54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胡家瑞 |
浏览次数: |
|
|
|
|
毛泽东先后在中南海丰泽园和中南海游泳池居住了27年零3个月。毛泽东去世后留下了大量的遗物,譬如他钟爱的大量书籍、文房四宝、唱片磁带、还书条、收音机、诊疗证、小轿车、梳子、打有无数补丁的睡衣等。1990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中南海5000余件毛泽东的遗物移交伟人故居毛泽东纪念馆珍藏。这些珍贵遗物是毛泽东严于律己、清廉为政、博览群书,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鞠躬尽瘁的伟大人生的历史见证。
还书条
毛泽东一生都以酷爱读书而闻名于世。他是“活到老,学到老”坚持终身学习的一代楷模。家境较为贫穷的毛泽东早年读书条件很艰苦,但他的求知欲望相当强烈。他到处借书来读,把韶山冲能借到的书都借来通读,甚至连和尚的经书也借来读,真正爱书至如痴如醉的地步。
他的外祖父家耕读并重,藏有不少书,他的两个舅舅也积极支持他多读书,这使他的求知欲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他经常翻山越岭去舅舅家借书。1910年秋,他受表兄文运昌的引荐,离开韶山冲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他是学校藏书楼的常客,在读到《世界英雄豪杰传》等书后,他发誓要成为英雄豪杰。
以下一张还书条鲜明地记载着他少年时代读书的情况:
咏昌先生,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叶,抱歉之至,尚希原谅。
泽东敬白
正月十一日
又国文教科书二本,信一封。
这是有关毛泽东借书现存最早的实证资料。据文运昌后来回忆,这张还书便条是1915年毛泽东从长沙省立一师回家过春节时写的。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期间,由于有违父亲的意愿,父亲断绝了资助,他因此陷入“经济危机”。他无钱买书,便只得借书。1916年1月28日,他写信给萧子升,谈的就是借书的事:
子升仁兄大人执事:日来思念殊甚,想迁易新地,必多惬意。自徐先生去,无《甲寅》杂志可阅,特请吾兄以自己名义给暇向徐借《甲寅》第十一期第十二期两本。弟准下星期日下午前来拜晤。即颂教安。不一。
第二天,他又写信说:
《甲寅》杂志第十一第十二两卷,欲阅甚殷,仍欲请兄剩暇向徐先生一借。……如借得,即请携来;如无,则须借之杨先生。
随后,毛泽东还与萧子升谈了一通借书、读书之道。萧子升准备送一些书给他,他不愿意接受。他在2月29日的信中说:
昨承告以赠书,大不敢当。一则赠而不读,读而无得,有负盛心;一则吾兄经济未裕,不可徒耗。前言即赠以二三本为限,今思之,即此亦请无赠。
毛泽东从延安开始建立自己的藏书室,进入北京后已成规模,但借书仍然是他获得读物的重要途径。如1964年9月9日他在一封信中说:
请你向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找一些美国历史给我。不要大部头的,如《美国全史》之类,只要几万字的,十几万字的,至多到三十万字为止。其中要有马克思主义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不知能找到否?费神为盼!
北京图书馆旧址靠近中南海,毛泽东常请中央办公厅的人到那里去借书,这引起了北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注意。1958年北京图书馆换发新的借书证,毛泽东叫身边的工作人员特地去办了一个。北京图书馆将这个借书证编为第一号。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建国至1966年9月,毛泽东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处借阅各类图书2000多种计5000余册。
《曾文正公家书》四卷
毛泽东一生追求真理,刻苦读书。他在丰泽园的个人藏书近十万册,册册都留下了他认真阅读的痕迹。纪念馆的遗物中珍存有毛泽东生前在不同时期精读、批注过的部分书籍,查阅陈旧古书时用的手套,看书写字时保暖用的袖套、热水袋,还有他读书时所用的特制单腿眼镜以及放大镜等。毛泽东到了晚年视力下降,又经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