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来和数字 |
2008-02-26 10:42:57 |
来源:人民政协报 |
作者:梦菲 |
浏览次数: |
|
|
|
|
这些看法深有同感。会议期间,他着重谈了农业方面的情况。他已经注意到农业上正在日益突出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明显意识到这些年来由于高指标、高估产带来的严重后果。他条分缕析道:“第一,1956年‘八大’上提出粮食5000亿公斤左右、棉花4800万担左右、猪3亿头的计划,这三个数字基本上提得太高,很难达到。第二,对这三年的产量都估高了,1958年出现第一次被动,一直到去年庐山会议才改下来。今年1月把去年的产量又估高了,粮食报5400亿斤,实际上只有4800亿斤;棉花宣布4820万担,实际上只有3800万担,现在又被动了。第三,因为去年估高了,今年的计划数字也高,就是在去年的数字上头增加10%,即粮食5940亿斤,棉花5300万担,现在看今年是完不成的。今年能够保持去年的产量就了不起,就是很大胜利。现在,我们不但今年陷于被动,而且到1962年的计划也有完不成的危险。两年灾荒之后,明年就很难保产了,要很大的人力去克服。所以估计1962年的计划,就要放在一个比较保险的数字上,来争取实现或超过。”这番话再次显示了周恩来“拿数字说话”和“拿事实说话”的科学思维习惯。
周恩来十分赞成毛泽东提出的“一次把主动权拿过来”。他建议降低粮食、棉花和养猪的指标。他进一步提醒大家:“农业指标如果提高了,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生活,而且影响轻工业的原料,转而又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所以它比重工业感觉更灵,这是三年农业被动得比工业感觉更厉害的原因。大家反映吃不饱,我们就不安。”周恩来善抓事物根本、忧国爱民的高度责任感很明显地溢于言表之中。
毛泽东接着周恩来的话题深入问下去:“那么究竟怎么来转这个弯子呢?”
周恩来胸有成竹地回答:“既然不能完成,主席昨天也讲了要转入主动,必须在今年的党代会上埋伏一笔,使今年年底的实际数字到明年公布时能够得出为什么减产的结论来。”
他还深谋远虑地谈道:“不但要为今年着想,而且要为1962年着想,全部转入主动,就是1962年提的指标跟原来‘八大’的建议差不多或者比‘八大’的建议还少一点都可以,这才能转入真正的主动,不然还是不能主动。因此,后三年的补充计划,无论是农业指标还是工业指标,都要把它压低,其目的为使我们留有余地。”
听完周恩来的发言,大家都很赞同地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由于中央主要领导人开始统一了思想,就为下决心调整计划指标、争取主动、扭转困难初步奠定了基础。
全国粮食调度期间的一串数字记载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其中尤以粮食紧缺为重。为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周恩来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时常要为各省市粮食的分配、调运、贮存的事情工作到凌晨,成了名符其实的“粮食调度总指挥”。
周恩来每周都要几次约请粮食部门的同志谈话。在听取汇报时,他总是亲笔计算数字,算了一省又一省,算了一项又一项。各地库存有多少,每日销售多少,可以调出多少,粮食存放在哪里等等,他都要问得一清二楚。当时,各省的粮食供应十分困难,包括一些产粮区也很紧张。请他们拿出一些粮食并不容易,需要实事求是弄清真实底细,而且还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说服工作。周恩来总是亲自同各省的领导干部谈话,要他们顾全大局,支持国家统一调拨粮食。
尤其可贵的是,周恩来在调运粮食工作中从不主观臆断,而是事前做好充分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在调粮过程中,周恩来也十分体谅地方的困难,对确有难处的省份,给予了最大的帮助。譬如,四川原来一直是粮食调出省,由于1958年大炼钢铁,误了农田的收割,以后又高估产,加上自然灾害,产量大幅度下降,造成粮食紧张。周恩来立即指示,停止外调粮食,省内自己调剂。后来,四川粮食告急时,周恩来又紧急调粮支援四川,帮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