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三上北高峰:教育同志保持革命本色 |
2008-01-02 10:52:43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王芳 |
浏览次数: |
|
|
|
|
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鹞下,
欢迎有晚鹰。
这是毛泽东1955年在杭州写的一首诗《五律·看山》。20世纪80年代公开发表后,大家都说毛泽东这首诗是对杭州的湖光山色的赞美。这种说法如果光从字面上看,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其实不然,毛泽东写这首诗并非是对杭州湖光山色的赞美,而是批评我们的警卫工作。毛泽东对我们在警卫工作中脱离群众的做法十分不满,用写诗词的方式对我们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毛泽东三上北高峰,都在他第一次来杭州那段时间。根据毛泽东不走回头路的习惯,这3次我们分别从北高峰的正面和东、西两侧爬上去,再从不同方向下山。毛泽东为什么对北高峰特别感兴趣,连去3次?我分析是因为北高峰乃杭州近郊最高的山峰,毛泽东喜欢登高望远,站在北高峰顶,放眼远眺,湖光潋滟、山色空汁,滔滔钱江、烟波浩渺。毛泽东诗人气质,对这景色的感受肯定和常人是不大一样的。
社会上有人传说,一些小报过去也捕风捉影,说毛泽东在北高峰的庙里抽过签,说他有帝王之相。那是胡编乱造。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我陪毛泽东去北高峰,是从北高峰的正面即灵隐后面,经上天竺过韬光寺上去的,李敏和毛远新也跟去了,当时他们还都是小孩子,对天竺庙里有人抽签算命感到很新奇。其时,毛泽东上山热了正在擦汗,毛远新、李敏跑过来对他说,有不少人在庙里抽签算命。毛泽东说,这是一种迷信活动,等你们长大就见不到了。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去试一试,若干年后你们就体验不到了。毛泽东的意思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这种封建迷信活动很快就会消失,他是让孩子作为生活体验去接触一下这种东西的。
毛泽东第二次登北高峰,是从玉泉经凤来亭过桃花岭上山的。往留下方向下来时,天色已晚,只见门户紧闭,不见一人。尽管这种情况事先我就知道,此时心中仍觉得有些矛盾和不安。毛泽东外出,既要确保绝对安全,又要能够接触群众,如何处理好其中的关系,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和探索,但离毛泽东的要求还是很远。毛泽东和我们站在农舍旁的几棵大松树下休息。松树长得高大挺拔,树冠大,冬天不落叶,春天长新叶、掉老叶,风一吹,树叶纷纷落下。毛泽东站在树下闷声不响,似在思考什么问题。我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这时,忽然从房后跳出一只大公鸡,它见人也不害怕,迎面向我们走过来,毛泽东看着它,笑着对我说:“厅长,厅长,你把群众管住了,却没有把大公鸡管住。是这只大公鸡不听你管,还是你管不住它?我们到这里,没有群众欢迎我们,还有大公鸡欢迎我们呢!”毛泽东用这种风趣的方式,委婉地批评我们,表达了对我们警卫工作脱离群众的不满。
毛泽东第三次上北高峰,是从留下老东岳上去的。那条路是石板铺成的,年代久远,多有破损,路面长满杂草,但相当陡,两旁没有树木。已是3月中旬,那日天气晴好,空气有些闷热。登山时身上微微出汗,毛泽东敞开衣裳,手里拿了把扇子。由于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浙江又是蒋介石的老巢,敌人的破坏活动很频繁。中央指示公安机关要提高警惕,严防阶级敌人破坏、捣乱。因此,我们对毛泽东的警卫工作也特别小心。为保万无一失,在毛泽东活动经过的地方,我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那天上山前,我们事先派人对游人做了疏散和布控。毛泽东一路上见不到群众很不高兴,但没有吭声。那首《五律·看山》,我估计就是那天打的腹稿。
毛泽东在诗中写的“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指的是他3次登上北高峰,远望杭州不见杭州老百姓。在北高峰上,他只看到“飞凤亭边树,”吹到“桃花岭上风”。凤来亭、桃花岭,原名飞凤亭、桃花岭,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