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骏是作为他“本生父”介绍的。而周晋侯和周昂骏分别为周恩来的大祖父和二祖父。所以,他在“胞叔”名下就分别是周恩来的三祖父联骏、(四)祖父起魁和五祖父子厐了。
笔者在征集到的浙江图书馆所藏《浙江乡试同年齿录》丁酉科(公元1897年,收藏编号为11926)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的中举资料上,周嵩尧的“胞伯叔”名下是:晋侯;联骏;起魁,花翎,江苏同知,前代理安东、阜宁、桃源(今泗阳)等县知县,海州直隶州知州;子厐。这就是说,周恩来祖父曾任过桃源县知县。
周嵩尧是周恩来二祖父周昂骏的三子,在他的中举资料上,周昂骏作为“父”亲介绍,这也说明“起魁”就是周恩来祖父。为此笔者还连夜从淮安图书馆查找到周云门任桃源知县的记载,刚好与周嵩尧中举资料上记载的相吻合。
在笔者征集到的周恩来从堂叔周家琛的中举资料上,因他上溯到周氏迁浙14世祖周孟班时才与周恩来他们为一家人,所以他在“从堂伯”名下的排列为:晋侯、昂骏、联骏、起魁、子厐……这种排序很清楚地说明,排在第四的“起魁”是周恩来的祖父。
从上述四份原始资料上可以看出,周恩来的祖父无论是“字”、“名”或“号”都没有使用过“殿魁”,而是“起魁”。
周恩来为什么会记错祖父的名字呢?我的分析是:
一、人世沧桑。清光绪24年(公元1898年)周恩来出生时,其祖父可能已经去世。对祖父辈的名字,他只能是听大人说的。而且,由于在封建社会里,晚辈是绝不允许直呼长辈名字的;写上文字时,还要在祖、父辈名字之前加上一个“讳”字。周恩来小时未见过祖父,而且是“少小离家,老大未回”,也就不可能见到自己祖父遗墨、签名等真迹。
二、名字太多。以周恩来祖父为例,他谱名骏龙,又名攀龙,字云门,后又更名起魁。周家其他祖父辈也大多如此。这样,在父子、祖孙和族人口头相传中,难免说错和听错。
三、确有殿魁。从《老八房祭簿》上看,周骏聪是周恩来二曾祖父周光焘的长子,又恰巧与周恩来的祖父周骏龙同龄,只是小月份,是骏龙的嫡堂弟弟。他谱名骏聪,字子明,后更名“殿魁”。
四、左右混误。由于骏龙、骏聪这对堂兄弟是同年所生,在家谱上就刚好排列在一起,当时我们国家的文字无论印刷还是书写都是自右向左竖排,而家谱又是按年龄序齿。所以,骏龙在前,骏聪在后。后来两人都改了名后,后人在续写家谱时均将改后的名字外加在谱名的右上方,即这两个改名都分别添加在“骏龙”的右上方和左上方。这就使1939年春周恩来在看到这份家谱时很容易看错。加之他时间紧,工作忙,不可能去仔细研究,也就容易造成左右混误了。
五、前人已错。周恩来的六伯父周嵩尧是位清末民初的硕学名流。他是光绪丁酉科举人,做过淮安府总文案(相当于今秘书长一类职务);还曾担任过清政府的邮传部郎中;入民国后他曾做过袁世凯的大帅府秘书和江西、江苏督军李纯的秘书长;建国后为中国文史馆首批馆员。他对周家家谱研究得也比较深透。但他在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录写和续写的《周氏渊源考》一书附录的第二张《本支世系图》上,也清楚地将周恩来的祖父名字错写为“四、殿魁、云门”,而不是他早年中举资料上的“起魁”。而他在建国初经常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作客,他的这一错讹很容易对侄儿周恩来有所影响。
从上边列举的大量史实看,周恩来确实说错了祖父的名字。即他的祖父后来更名的是“起魁”而非“殿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