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永远的祭奠》和一个家族的英烈群像
捧在手里的,是一部沉甸甸的书《永远的祭奠》。沉甸甸的名字,沉甸甸的内容。封面上,用作套封的那面鲜红的八一军旗,透着肃穆和庄严,就像鲜血书就的辉煌历史,字里行间,让人似乎能感受到先辈们那一颗颗滚烫跳动的心。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书。它记载的是1949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在天安门广场响起之前,数千名为国捐躯的英烈名单。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英烈名单。主编者之所以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集中汇编成书,是因为这数千名英烈多是来自同一个地域——湖南湘西,他们的身世都与一个开国将领有关,这便是共和国一代元戎贺龙。
细数这数千名英烈,他们要么是贺龙的直系亲属,要么是贺氏家族的族人、亲戚。当年,贺龙凭一腔热血举起革命旗帜的时候,他们都是奋勇的追随者。从北伐革命到解放战争,他们相继都血洒征途。今天,我们读《永远的祭奠》,从记述他们生平事迹的简洁小传里,从他们悲壮献身的英勇壮举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受到心灵的震撼。我们在领悟着理想、信仰、奉献、牺牲这些曾被我们当作口号常常喊在嘴上的政治词汇时,显得是那样的具体、实际、生动、厚重;我们也领悟到“高风亮节”“一代风范”这些常被我们用来颂扬老革命家的褒奖术语,内涵包括的是一个又一个那么气壮山河的悲壮故事。
湘西儿女:献上一份深情的缅怀和祭奠
一部英烈名录,从北伐革命到全国解放,数千名英烈用鲜血写就了一部英雄史。这些或与贺龙同室同宗,或与贺龙血脉相连,有着亲情关系的英雄们,他们或牺牲在与敌人白刃交锋的战场,或因叛徒告密而身遭残害,或为掩护乡亲而身陷重围,从湘鄂西到井冈山,从万里长征的迢迢征途到抗日战争的烽火战场,从三大战役到渡江南下,他们以悲壮献身的壮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永恒的雕像。
或许出于偶然,但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编著这么一部长长的英烈名录,在先辈们牺牲50多年后,历史地落在了一个湘西娇弱女子、一个贺龙后人的身上。三年前的八一建军节,贺龙元帅的外孙女贺来毅与母亲贺捷生(贺龙女儿)有段饱含深情的谈话。贺捷生这样对女儿贺来毅说:“为了五星红旗能飘扬在中华大地上,从北伐革命到全国胜利,光是贺氏家人为国捐躯的就有数百人之多,如果加上远近亲戚、宗室族人,就多达数千人。一个家族,在前辈率领下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牺牲了这么多人,这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堪称奇迹。可惜呀,许多英烈我们连姓名还不知道。”正是这次谈话,促成了贺来毅与贺龙传记组刘秉荣大校的两年实地调研。两年时间他们遍访英烈牺牲地,将烈士的姓名、生平简历尽可能完整地收集起来,今年初,终于整理出一部《因参加革命而献身的贺龙元帅族人、亲属名录》,这便是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铭记英烈事迹的《永远的祭奠》。
贺来毅,一代元戎贺龙的后裔,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开国元帅的血液,骨子里传承的是老革命家的爱国情怀和英雄血脉。当年,改革开放春风乍起,她选择了漂洋过海,自费留学,这个靠打工挣学费读完MBA(工商企业管理硕士)和MPA(行政管理硕士)两个学位的学子,在学业有成时,毅然决然放弃在美国的房子、车子和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放弃了对当时的中国公务员来说是天文数字的优厚年薪,回到了先辈们倾洒热血的土地。她之所以要编写这样一部英烈名录,正如她自己所言,是兑现一桩夙愿。那些或因跟随贺龙参加革命而献身,或因贺龙而被反动派杀害的乡亲们,是一段永远抹不去的生死记忆,记下他们,就记下了湘西革命乃至中国革命那段世代难忘的历史。
1949年,邓小平、贺龙、朱德出席全军“八一”建军节二十五周年体育运动大会开幕式。(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