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岁高龄酝酿写回忆录 杨尚昆呕心沥血忆党史 |
2007-11-30 12:26:38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章学新 |
浏览次数: |
|
|
|
|
出来也不能发表,就放在那里。我喜欢争论问题。
中共中央批准立项后,杨尚昆精神焕发,集中精力“娓娓道来”。有时,两分册的整理组一起听他讲,有时按需要分别来讲。特别是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启示下,他口述亲身经历,思维敏捷,是非分明,细节生动。细节即历史。亲见亲闻的细节,能弥补档案之缺失,且不受文字的局限,亲历者是历史的见证。所以在整理过程中,大家强调“原汁原味”,使文字“个性化”。有人说,要“揣摩”口述者的意图,整理组认为,与其“揣摩”,莫如向口述者多问几个为什么,使文字表述更加准确。到这年夏天,长征以前的章节均已成初稿。
杨尚昆1945年9月接替李富春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不久,叶剑英离开延安到北平军调处工作时,向毛泽东推荐杨为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机关经历了三次大搬家:第一次是胡宗南进攻延安,中央机关主动东渡黄河,到山西临县的三交镇;第二次,是从三交镇搬到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第三次是1949年3月,从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进入即将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平。三次搬家都是杨尚昆主持的。所以第一、第二两个分册的整理都要请他开讲,而以往形成的12万字初稿又等待他审核修改。对一个90岁高龄的老人来说,他的负荷是很重的,但他沉着应对。
1997年8月,他照例到北戴河休养,又称“充电”。他通知整理人员随他去北戴河,利用休养的机会审稿。这期间,他下午读初稿,第二天上午提修改意见,前后半个月,他不是在“充电”,而是继续在“放电”。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1998年是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的100周年诞辰,他有三篇缅怀文章要写。刘少奇和周恩来是他的老上级,彼此交往几十年,情深意笃,相濡以沫;彭德怀是他的老战友,从红三军团到北方局,并肩战斗,出生入死。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刘少奇和彭德怀被迫害致死,而周恩来鞠躬尽瘁,他有话要说,有情要表。于是他构思内容,指导起草文稿。这就是纪念周恩来的《相知相识五十年》,纪念刘少奇的《卓著功勋,彪炳春秋》和纪念彭德怀的《追忆彭大将军》。其中,纪念刘少奇和彭德怀的两篇文稿,他是8月28日、29日在病榻上阅定的。
9月2日,杨尚昆开始立遗嘱。9月14日子夜,他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在给以江泽民为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各同志的报告中写道:
“关于我的后事,一定要向中央表示要求从简,今年遭了大灾更要从简;二是火化,火化以后送回我的老家潼南县去,同杨公埋在一起。”
“还有几摊子事情,比如回忆录等,我也作了交待。”
杨尚昆缅怀周恩来的文章发表于1998年2月27日《人民日报》,缅怀刘少奇、彭德怀的文章却成了遗作,分别发表于他逝世后的10月27日和11月24日。回忆录的事,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继续负责。
2001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反映他民主革命斗争经历的《杨尚昆回忆录》,同时出版的还有记述他在1949-1965年人生经历的《杨尚昆日记》。
[作者章学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