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领袖故事>>正文
亲情家事里的周恩来
2017-04-30 13:12:18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余玮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一九五六年十月,周恩来与周秉华(左起)、周秉和、周秉建、周秉宜、周秉德在西花厅院内。

一九五二年夏,周恩来、邓颖超与周秉德、周秉宜、周秉钧在颐和园内的谐趣园。

1970年9月,周秉建与伯伯、七妈在一起。

    建国初期,周恩来胞弟周恩寿的孩子周秉德、周秉钧和周秉宜因家中房小住不开,曾跟着周恩来、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生活了十几年。周恩寿的其他几个年纪较小的孩子,周秉华、周秉和、周秉建也曾在西花厅见证过许多亲情轶事。作为与周恩来夫妇关系最为密切的晚辈,周家的第二代人都认为伯父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没有任何特权想法。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周秉德、周秉钧、周秉宜、周秉华、周秉和、周秉建兄弟姊妹六人以不同的方式缅怀伯父周恩来,言及在伯父身边生活的点滴,感悟多多,娓娓道来,周恩来那让人敬佩的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总理后人们平凡纯粹的布衣情愫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什么时候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能上北戴河避暑了,你们才可以去”

    1949年6月,一位12岁的小女孩来到了北京,住进了中南海。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伯父周恩来。

    这个小女孩就是周恩来三弟周恩寿的大女儿周秉德。

    周家过去是个大家庭。按照周家的老规矩,如果一个兄弟没有后代,那么其他的兄弟就应该过继给他一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续香火”。周秉宜说,伯伯没有孩子,二伯那边只有一个儿子,我爸当时却有我们好几个孩子,于是我爸对伯伯说要过继一个给他。“我爸也没有那么封建,说男孩女孩都可以,只是希望伯伯身边不要太寂寞,但是伯伯拒绝了。伯伯说:‘我要是要了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特殊,而其他的孩子就会认为我这个做伯伯的不公平。现在这样不是很好吗?你的孩子我都会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的。’事实上伯伯也是这么做的。他拿出自己的工资供我们上学,他关心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他是我们这个家的大家长。当然他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又是非常的与众不同,自有他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个老共产主义战士的角度和方式方法。”

    周秉宜来到北京时才5岁。当年,中央领导人并没有什么更多的特殊待遇,无非是周末中南海的礼堂放映一场内部电影,或者首长们暑假期间去北戴河开会时可以把家属子女顺便也带去避暑等。然而,“伯父坚持不允许我们沾边,坚持我们和老百姓的生活保持一致,他从不允许我们去看那些内部电影。至于暑假去北戴河,七妈曾对我们说:‘你伯伯说了,什么时候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能上北戴河避暑了,你们才可以去。’”周秉宜说,自己第一次去北戴河则是2001年的夏天。

    周秉德说,在生活上,伯伯对我们一家,都要求极为严格,而生活上的关照又极为深切。“伯伯对我父亲周恩寿工作的安排,一开始就指示父亲的领导说:‘给他的工作安排,职务要尽量低、薪水要尽量少。’他说因为他是国务院总理,对自己的弟弟就应严格对待。我全家来到北京安家是在东城区遂安伯胡同的两间小屋,而我们兄弟姐妹六人根本住不下,伯伯就让我们已经上了学的三个大孩子住到他的家———中南海里的西花厅,而在西花厅,我们也是三个孩子住一间屋里。父母的收入又很低,孩子多,经济上有困难,伯伯就用自己的工资来补助我们,直到孩子们陆续参加了工作为止。直到伯伯、七妈去世后,从他们卫士的回忆中,我才知道,他们对我们家的经济补助占到了伯伯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占了二分之一!他们对我们一家,恩重如山!其实,伯伯在世时,我看他着装总是整洁、笔挺,哪知他的内衣、睡衣是补了又补啊!作为纪念,我分到了这样的衣服,我拿在手里,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伯伯对待至亲的六个侄儿侄女,都像自己孩子一样,要求非常严格。”周秉建回忆说,上学时他们在学校填表格,都不会把伯父的名字写上。哥哥姐姐在郊区上学,都是公交车往返,从来没有派车接送过。“伯伯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养成了简朴的生活习惯,一件衬衫总是补了又补,日常饮食从不搞特殊化,即便条件好了,也只是吃一些粗茶淡饭。伯伯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待家人也十分严格,他要求家人凡事要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决不允许家人以权谋私搞特殊,他也从不给家人提供特殊化的条件。”在周恩来的教诲和影响下,周家后人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始终把自己看作普通人。

    一定要买门票

    由于长期的艰苦斗争和紧张工作,邓颖超曾患过不少慢性病。1952年夏天,邓颖超生病了,身体十分虚弱,住在颐和园听鹂馆后面的一个院落里养病。周秉德在晚年还记得,那会儿伯伯很忙,但也常常忙里偷闲,抽空去看七妈。“去时,他也常常带我们三个孩子,显然是想给七妈添点天伦之乐。当然,这一回回的探望,也得益于伯伯身边工作的叔叔们的催促和安排。在湖边绿荫中走走,坐船在湖上荡荡,这不正是给整天忙碌的伯伯一个最好的、也是难得的休息嘛。”

    周秉钧也有相似的记忆:“解放前几十年的艰苦战争年代,七妈患了多种疾病。解放初期,医生一方面为她治疗,一方面安排她到清静、空气新鲜的颐和园去疗养。伯伯带我们去颐和园看七妈时,在园内走路,常与老百姓擦肩而过。那时人少,远处的游人看到,认出了就招招手,近处的就跑过来握握手,说说话,非常自然,非常亲切。”

    周秉德等跟在伯伯身后走进颐和园,进门前周恩来总不忘提醒工作人员:一定要买门票。一进院子,孩子们“七妈好”的问候声立即给听鹂馆后面的那个安静小院平添了家的温馨。周恩来在邓颖超屋里坐会儿还没说两句话,邓颖超便笑着提出:“既然到了颐和园,就别闷坐屋里,辜负了大好的湖光山色,走,一块儿到外面转转。”有时她也说:“我天天到湖边散步,今天就不陪你们。恩来,你带孩子们一块儿去划划船吧。”长大了,周秉德才体会出当时是病人的七妈的良苦用心:她体质很弱,照理希望丈夫在屋里陪她坐坐,她出去陪着走那么多路,其实是辛苦的;可是,她更心疼丈夫太忙太累,她宁可自己累点儿,也要陪丈夫在湖边走走,自己实在吃不消时,宁可丈夫少陪自己一会儿,也要让丈夫在大自然里活动活动,换换脑子。周秉德每每回忆起伯伯和七妈的这些往事,就能品味到“相濡以沫”的滋味。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由于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故有“园中之园”之称。周秉德记得,每次去颐和园看七妈,伯伯都一定要去谐趣园走一走。“伯伯、七妈领着我们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幅精美的山水画中。一次伯伯招呼七妈和我们:来来来,就在这里拍张照片吧!”

    直到37年后的1988年,当周秉德第一次踏上淮安故土时,许多往事才找到答案。走进了家乡的勺湖公园和又一勺公园,周秉德立刻觉得那样亲切、眼熟,陡然记起谐趣园,怪不得伯伯对谐趣园那么情有独钟!当年伯伯沿着谐趣园的曲径行走欣赏风景,是不是也在宽慰自己平时无暇念及的思乡之情?这时,周秉德才真正理解伯伯内心深处的那片真情。

    “在我看来,伯伯跟家乡的联系,更多体现在口音、饮食习惯等方面。比如,他喜欢吃家乡的淮扬菜,自己还会做。”周秉德记得,1952年8月,伯伯按照苏北老家的规矩,特意安排时间并邀集弟弟周恩寿及在京侄儿、侄女们一起到西花厅为六伯父80大寿祝寿。当时,总理很高兴,不仅带头敬酒,还亲自下厨做了淮安清蒸狮子头等六伯父喜欢吃的家乡菜。

    “向工农兵看齐”

    周秉宜自小喜欢美术,中学上的是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5年夏,周秉宜即将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准备报考大学。她说,那时咱们国家正处于革命热情高涨的年代,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学生”“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青年学生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一系列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活动此起彼伏,红红火火。不知道是不是和党在这一时期的大政方针有关,老师告诉我们全国几所主要的美术学院最初都停止招生,有招生任务的只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师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全国唯一的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实用美术设计人员的大学。实用美术设计范围十分广泛,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上至国家庆典,下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美术设计。

    但是,多少年来,工艺美院始终未受到附中学子的青睐,大家总有一种观念,认为搞美术设计不如美术创作。所以报考的表格发下来,听老师告诉大家:文化部最后决定,保留一个美术学院的招生指标,即浙江美术学院,大家也可以去报考浙美的消息时,许多同学的志愿都填写浙美。

    这时,周秉宜认为作为有8亿人口的大国,仅仅只有一所工艺美院显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国家真的急需大批为社会为群众生产服务的一线美术设计人员,自己决心报考工艺美院的决心已定,就不想再改变了。不过看到同学们的志愿,多少有一丝疑惑,想到考大学对于自己无疑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刻,便想到应该去向伯父请教,相信他一定会给自己一个最好的指导。

    “伯伯,我们毕业马上就要报考志愿了。这次我们附中同学可以报考的大学有浙江美院、戏剧学院舞美系和工艺美院,我决定报考工艺美院,可我还是想听听您的意见。”刚刚20岁的周秉宜在西花厅向饭后只有五分钟休息时间的伯伯简述自己的想法。

    周恩来听后随之问起工艺美术学院有哪些专业。周秉宜说,有染织、陶瓷、建筑室内装饰,还有工业设计,自己想学染织。周恩来没有直接表态,却认真地对她说:“工艺美院学的这些专业,都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都可以直接为工农兵服务的。现在我们国家的出口商品包装设计粗糙,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的商品价格就是上不去,影响了我们国家的换汇率,我们还需要在包装设计上下很大功夫才行。”一听,周秉宜心里有了底,就不再多问什么,只点点头“嗯”了一声。

    几天以后,浙江美术学院先于工艺美院来到附中进行招生考试。几乎座无虚席,只有周秉宜独自一人留在空荡荡的宿舍里埋头看书,因为她的高考报名表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

    1965年五一节,周秉华去西花厅看望伯伯。周恩来得知周秉华即将高中毕业,马上问他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周秉华说还是去年那个想法没有变,准备和班上几个同学一起去山西插队落户。周恩来对这个回答显然很满意,他说:“我支持你去农村插队落户,做一个农民。”不过周恩来似乎还有一点儿不放心,又追问了一句,“你敢向我保证吗?”周秉华说:“当然敢,我保证毕业以后去农村。”

    周秉华满怀信心地开始进行去农村插队的准备,却不料随后的一次全市征兵任务把他的计划打乱了。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无论你是什么志向,是考大学还是去农村都得先去参加体检。周秉华也去参加了体检。他从小在八一学校练出来的那副好身板一下子就被西城区武装部相中了,不多久,一份入伍通知书就直接寄来了,于是去向伯伯、七妈告别。周恩来第一句话就问:“秉华,原来你跟我说要去插队当农民,我是很支持你的。现在又要去入伍,这个情况是怎么回事?”

    周秉华把毕业生去向的原则简单介绍了一下,周恩来听后想了一下,说:“我知道了。既然组织有这么个要求,你还是要服从组织分配。不过,你想当农民,将来从部队复员以后还可以去农村,实现你的理想。当兵是很艰苦的事,特别是到陕西。今天我和你七妈请你吃二米饭,是大米加小米的二米饭。你到了陕西,那里没有那么多细粮,你可能一开始不适应,你得慢慢适应起来。”周秉华表示自己能适应,并请两位老人放心。

    告别时,周恩来拿出一套毛选甲种本(上下册)送给周秉华,说:“现在全国都在学习毛主席著作。我和你七妈送你一套书,毛选甲种本。你到部队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争取做个五好战士。”如今,周秉华回忆起这件事情时说他感觉伯伯对他没有能去成农村,很有点不甘心的意思。后来,周秉华说,他自己特别能理解伯伯对六妹秉建去内蒙古插队寄予了那么大的希望。

    “志在延安”

    1969年初,周秉和作为北京知青(67届初中毕业)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落户,当时刚过17岁。

    插队的第二年,新疆军区到陕北招兵,枣园村只有周秉和是唯一体检合格的人,于是他满怀豪情身着军装踏上了新的征程。

    1971年初,到了新疆南疆军分区目的地,周秉和赶忙给伯伯、七妈写信汇报,首先报告二老一个好消息:我参军了,我将在解放军这座革命大熔炉里炼颗红心,为保卫祖国站好岗放好哨,等等。另外提请七妈不要再向陕北农村汇生活费了,随信还寄去了自己的戎装照片。由于邮程远和其他原因,周秉和收到七妈的回信时已离三个月新兵连训练结束期不远了。

    这是一封犹如巨雷轰顶的回信,邓颖超在信中说:秉和,接到你的来信得知你已经参加解放军,我们当然很高兴,但是你伯伯专门查阅了国家征兵的有关政策,按政策凡父母正在受审查的子女,不可参军。你父亲现正接受审查(注:周秉和的父亲周同宇受“四人帮”迫害从1968年到1975年被关押7年,1979年平反),所以你的情况属于不符合入伍政策,既然违反了政策就应改正。你伯伯已经向送你参军的陕西省和军区领导交代了,让他们派人去接你,还与新疆军区领导联系了,让他们放你回,你要做好思想准备,脱去军装复员,继续回陕北插队当农民……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下一篇:无
·纪念馆再现“拾金不昧”好事
·走近万隆会议旧址 领略伟人外交风采(组图)
·八名将军在周恩来纪念地挥毫留墨(组图)
·周恩来纪念馆讲解接待科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
·周恩来纪念地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组图)
·周恩来纪念馆《道德讲堂》走进市发改委(图)
·纪念馆一天两现“拾金不昧”
·“周恩来童年励志故事”讲座走进城北小学(图)
·周恩来纪念馆借展一封周恩来亲笔信(组图)
·周恩来纪念馆借展一封周恩来亲笔信(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亲情家事里的周恩来
“军民融合,众志成城”——中国拥军优属基金会华宇
赵朋洋:“军民融合,众志成城”——中国拥军优属基
特稿:“军民融合,众志成城”——中国拥军优属基金
特稿:“军民融合,众志成城”——中国拥军优属基金
竹枝强:让红色经典朱毛旧居醒过来活起来(组图)
特稿:让红色经典朱毛旧居醒过来活起来(组图)
竹枝强:军旅雄风壮中华
特稿:军旅雄风壮中华
任和平:仰望张思德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四野后代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纪念进军东北七
特稿:海棠依旧香如故,一代伟人周恩来——电视剧
特稿:走进长春空军航空大学——“啊,摇篮”团纪
特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子弟联谊会在海军四招举办
特稿:红色工程·感恩行动暨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
特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的红军母亲蒲文
特稿:革命后代举行2016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纪念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
特稿:纪念龙飞虎将军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召开(组图
特稿:纪念开国元勋高岗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