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重视把书本与实际、知与行、读书著述与革命结合起来。为统一人们思想,唤起民众觉悟,1918年夏,孙中山在上海一度闭门著书立说,总结革命历程,撰写《建国方略》。在《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中,孙中山在认识论上提出“知难行易”说。在孙中山看来,“知”指科学的真知、正确的革命理论等;“行”指人们日常的活动、科学实验和资产阶级革命实践。孙中山从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出发,提出了“行先知后”、“知难行易”和“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三个重要命题,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构造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认识论,大大超越了古人。接着,孙中山又写成了《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在“实业计划”中他提出了交通、都市、水力、工业、农业、造林、移民等方面的庞大规划,包括修筑十万英里铁路、一百万英里公路和三个巨大海港等,完成了长期以来自己所设想的建设中国的宏伟蓝图。《建国方略》又称为孙文学说,曾被选为“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之一。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讨论国事,不幸于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成为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