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还亲自把他的长子毛岸英送到战斗前线,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担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1950年11月25日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的第一天,志愿军总部遭到敌机轰炸,毛岸英不幸牺牲,年仅二十八岁。毛泽东失去了他的大儿子,而结婚刚刚一年的刘松林也永远失去了她的丈夫。毛泽东独自承受着失去爱子的巨大悲痛,在两年多时间里一直没把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告诉刘松林。每次刘松林到中南海来看毛泽东都要问岸英有没有来信,这对于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一次次感情的煎熬,在不断地给刘松林心理准备之后,毛泽东把毛岸英牺牲的实情告诉了刘松林。听到这个噩耗,刘松林悲痛欲绝。毛泽东安慰她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采访:
毛主席告诉我岸英牺牲的信息以后,我要求回到我自己的母亲那里去,毛主席同意了。但是在我临离开的时候,他给了我就那么大的那种绿色的安眠药,给了我三粒安眠药,让我拿回家,说睡觉以前你吃一颗,你这一晚上就可以比较安静地睡一个觉。
但是我拿回去以后,我母亲她就有一个,她就有一个印象就是说吃了安眠药对人脑子是不好的,它的副作用就是会伤害大脑的记忆这些东西,所以到后来我睡觉的时候就找不到我的三颗药了,我记得我回去以后躺在床上就把三颗药放在我的枕头底下,但是后来就没了这三颗药,没了那三颗药,我怎么翻天覆地地找都找不到,所以我那一夜根本就没睡着,就是通宵的,通宵失眠。
所以后来我问我母亲,我说那三颗药是不是你拿了?她说是她拿了。所以我觉得最能体谅到我的感情的还是毛泽东,因为我母亲她只是想不要让我脑子受到损害,不要什么,但是她没想到感情的压力比脑子的损害要大十万八千。
解说:
刘松林难以承受失去毛岸英的沉重打击,一度神经衰弱,她提出要到苏联去留学,毛泽东同意让她出去换换环境,这样可以缓解她的悲痛情绪。
1955年,刘松林前往莫斯科大学留学,俄罗斯的异国风情和学习生活的紧张暂时缓解了她的忧伤,毛泽东还经常给她写信询问她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情况。毛泽东一生酷爱学习,他对子女关心最多的也是学习,常常因势利导给他们一些启示。
刘松林到苏联留学时选择的数理专业学起来很吃力,而且兴趣也不大,她喜欢的是文学。
采访:
想征求一下毛泽东的意见,看自己能不能转到文科上来。当时给主席写了封信征求意见,他支持我,他说转吧。那么当时我还有顾虑,我想这么一转,可能有很多闲言碎语的。你譬如说当时江青什么,可能她们都得有一些什么话说。主席当时说:"其它的流言飞语不用管它,自己愿意做什么,只要做得对就下决心做下去。"基本上这样我就提出来回国去了。
解说:
1957年刘松林从苏联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大学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不久,她感觉这个专业和自己的兴趣还是有距离,她想请毛泽东再给她拿拿主意。
采访:
因为我转到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以后,也上了,就是上课的时候也学中国文学史,我发现我更喜欢中国文学,更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那么有一次跟主席谈话的时候,就流露出来了,觉得自己转专业又转错了。时主席说那你也不要什么,经都读下来了,不是太迫切的话,来给你当中文老师,教你。后他就,说学中国文学也得懂历史,懂得中国历史才行。后他就让我看,历史书籍,我开了一个书单子。现在都记不得了,记得第一个是《资治通鉴》,不是《资治通鉴》,第一套是《史记》,读完第一套《史记》,就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以后,大概叫我读《三国志》,还有《汉书》,再下来我就记不得了,反正书单子上都有。我一看,当时我就开玩笑了,读完这个的话,我都老了。他说老了也一样学吗,反正你,就是说是你课外的喜好。意思就是说人活一辈子就要看一辈子书。他原话我记不得了,就是说你这一辈子,你就知道你看不完这几本书吗?下面还有是,然后他有的时候,就从那以后就经常在谈话里面,就提到很多中国古典文学,像对《红楼梦》的看法了,他对《水浒(传)》的看法,《西游记》的看法,他对《聊斋(志异)》的看法,他经常就给我真的当老师了。但是他说实在的,他确实比老师讲得精彩,而且吸引人,听的时候根本就不觉得,他讲了多长时间,结果一看,一个来小时都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