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安顿好,我就动手自己学习生炉子做饭了。开头,木柴和煤搁不好,熏得满眼泪水,一屋是烟;做饭吧,也真不知道多少米该放多少水,不是做成了夹生饭,就是做成了糊糊的粥饭;蒸馒头就更不好把握,不是面发酵时间短了,就是过了,蒸出来的馒头发不起来,小个小个的,一点儿也不松软。
令华(孔令华,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李敏的丈夫)也不介意,有什么吃什么,一律说好。我常常拿父亲的话来安慰自己:“吃得少,活得好,吃得简单,活得自然。”
搬出后的第一个星期,我去看爸爸。
“娇娃!”父亲温厚的大手抚摩着我的肩头,我听见父亲的心在“咚咚咚”地跳着。“娇娃,爸爸想你呀!……”
“爸爸,我有点儿会做饭,会炒菜了。”我把新家安顿后的情况告诉父亲。
“好,好,靠我不行。靠自己的双手比什么都强,什么都能办到。”父亲深情地望着我。
父亲不光看着眼前,他从长计议,让孩子接触生活,接触群众,将来才能自立于社会,靠着他这棵“大树”生活的日子是不能长久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上大学的?
李敏:我的大学是1958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念的,专业是化学。父亲一直主张我做一名教育工作者。
1964年,我到国防科委机关当见习参谋,成了一名军人。飞机、导弹、原子弹,全是高、精、尖的军事科技资料,这与我学的专业完全不对口。因为是外行,看这些东西就越看越头晕脑胀。面对陌生的工作,我惟有一头扎进去,小学生似的不懂就请教,从头学,从实践中学。我是一个军人,军人的职责要求我们努力工作,坚决完成任务。我必须熟悉它、了解它、掌握它,这样才是个合格的军人。于是,又像中学时啃四大古典名著那样,一个一个难点地攻破。
天道酬勤。不久,资料能看懂了,能分辨了,我的工作顺手多了。不久,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我的父母亲一样,成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记者 黄子建)
李敏印象
颜小鹂,出生于重庆市渝中区,现在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是李敏口述新作《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的编辑之一。
颜小鹂说,在第一次面对面和李敏同志的交流采访中,我们有幸亲眼目睹了她严格奉行父亲的教诲,亲耳聆听她深情回忆在父母亲身边的点点滴滴——
“做一个普通百姓、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做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是毛主席教导自己的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的箴言,也是贯穿李敏同志一生不变的信念。我们从这句话中深深体会到了毛主席作为伟大的领袖、作为仁爱慈祥的父亲的宽广襟怀和为党为民的革命操守。
李敏不喜修饰,穿着朴素整洁,文质彬彬。她头发齐肩,皮肤白皙,极像她的母亲,轮廓尤其是下颌酷似她的父亲。
特殊的环境给了她非同一般的生活历练。这当中,有交织着泪水的欢乐,有风暴过后的静默,有返璞归真的安详……在领袖父亲身边长大的经历,赋予了她肩承生命重轻的云水襟怀、松柏意志。每当她讲到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语言饱含深情,眼里流露出女儿对父亲的依恋和感激。每当她讲到儿子继宁小时候的种种境遇时,会伸出手比划着动作,言语中满怀母亲对儿子的关切之情。
李敏同志声音轻柔,言语明晰,神态安然,内里有一份脱俗的自如与自得。我们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流逝,进入到一个充满亲情,温暖的境界。她那沉静、深情的叙述,深深吸引着并感动着我,使习惯于现代生活的我觅到一种似乎离我们已久远的沁人心脾的气息——一种生存必须的氧气。这就是:究竟该怎样做人?究竟该怎样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