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八月六日,河南工业大学粮食与物资储备学院 “寻迹乡韵红影” 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人,前往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 ——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开展以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爱国精神” 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单拐曾被称为“边区中枢”“平原首府”,是我党领导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抗日战争后期,这里曾驻扎着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等首脑机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宋任穷、杨勇等曾在这里指挥战斗。2004年,清丰县委县政府对中共中央北方局办公旧址、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邓小平、宋任穷、王宏坤旧居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和复原陈列。2016年以来,相继完成了边区抗战史实展馆建设及陈列布展,军区第一兵工厂复原陈列,20余处革命旧址、旧居修复布展和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民俗博物馆、抗战文化广场等30余项提升工程。形成了“六馆”(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冀鲁豫军区纪念馆、军工史迹纪念馆、民俗博物馆、清丰党史馆、廉政家风馆)、“一群”(43处旧居组成的旧址群)、“一场”(红色文化广场)、“一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的新格局。红色单拐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慕名前来,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
团队成员走进这座小村落探访,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军民英勇抗战的那段历史。走进单拐,首先映入眼帘的一片青砖黛瓦的老屋,这些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与现代都市建筑显得与众不同。沿着村庄道路,走进一座座小院、一间间老屋,许多老物件依然保存完好。邓小平睡过的顶子床、兵工厂工人用过的车床……这些物件虽历经多年风雨沧桑,仍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岁月。

图为兵工厂工人宿舍 供图:崔兴瀚
实践团成员接着参观边区兵工厂旧址。面对先辈英勇抗战留下的痕迹,队员深有感触,这样感慨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边区军民靠着‘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抗战’的信念坚持斗争,这种精神太让人震撼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号”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诞生于此,其中一门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现在在展馆内展示的是“盖亮号” 大炮的复制品。展馆内,“盖亮号” 大炮的复制品前围满了前来参观的人们,团队成员与观众听从讲解员的解说,从中得知这门由铁匠炉改造的 “土炮” 曾在战斗中重创日军的战绩时纷纷发出了赞叹,为革命先辈们的智慧而折服。

图为“盖亮号” 大炮的复制品 供图:崔兴瀚
再然后是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团队对这里进行了重点参观,认真听取纪念馆的讲解服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了解革命史料,观察那些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从讲解员的抗战故事中感受到了军民一家亲的温暖,看着在墙上那些可爱的抗战先辈与前来参观的游客的相互注视,将革命精神传递给后辈,这所纪念馆的所有努力都是有积极影响的。河南工业大学粮食与物资储备学院 “寻迹乡韵红影” 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会继续寻找家乡的红色痕迹通过深入学习,实地参观,并通过宣传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留念 供图:崔兴瀚
光阴淹没了战争留下的创伤与痕迹,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冀鲁豫边区军民坚韧不屈、艰苦抗战的故事在这里被深深铭刻,他们用血肉之躯在广袤的豫北平原上屹立这座丰碑,已成为鲜明的红色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