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政府编纂《上党革命烈士集》,我作为主编,6月8日到丹徒区民政局优抚科抄录上党镇烈士名册,当时上党镇67名烈士唯独没有墓头村徐小马烈士的名单。当年优抚科不同意我们将徐小马作为烈士编入《上党革命烈士集》。我与区史志办主要领导商讨后认为徐小马在徐盘荣烈士陵园有烈士墓,在上党镇烈士陵园有烈士卧碑,同意编入《上党革命烈士集》书中。2015年9月该书再版前丰城、盘荣一带有的老年读者反映徐小马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有误,我几经周折查找到徐小马牺牲当年的镇丹县敌工站秘密工作人员、丰城村离休干部陈步青1985年4月26日刊载于《镇江文史资料》第九辑的回忆《一个抗日战士的遗愿》,文章有比较完整的徐小马生平事迹和牺牲经过记载,我将此文作为重要依据作了更改,写入二版的《上党革命烈士集》中。2022年我主编《上党红色记忆》介绍徐小马烈士也是使用了新的说法。


2024年9月,从《新华日报》得知,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进行《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修订修纂,让更多的烈士英名镌刻在史册上,让更多英烈“回家”,同年11月徐小马烈士的侄孙李国平多次找我,12月上旬我们要求丹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让徐小马"无名烈士"成为"有名烈士"。
2025年7月我们多次赴省、市、区、镇咨询,查找资料。7月28日我在丹徒区档案馆发现丹徒县民政局1980年的徒革民复字(80)72号文件,“1951年冬发过烈属证(徐小马小弟家)”。看到珍贵档案的复印件我如获至宝。烈士后代亲属希望上级尽快进行补录烈士名单,让徐小马同志早日成为有名烈士。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我作为镇江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员、丹徒区老干部局“宣扬丹徒红色故事”志愿者,7月底建议丹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1.搞清楚过去丹徒区民政局为何没有徐小马烈士的名字? 2.徐小马生平事迹应该参照《上党革命烈士集》2015年的内容。3.区局应尽快将徐小马作为烈士录入并上报市局、省厅录入《革命烈士英名录》。8月13日丹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答复:村、镇、区申报资料已经完善并上报给镇江市,待复核后待省厅审批。就是说,徐小马烈士有希望成为政府网站的“有名烈士”。今年8月13日,我在徐小马牺牲所在地丰城村关工委“老少同声爱国情,同心奋进新征程”活动讲课,简介了烈士的故事。
徐小马(1918-1943.9),1918年生于灌云县西队镇四队村,由于蝗灾父母携徐小马沿途乞讨到上党镇墓头自然村落脚。在墓头村旁用土块垒起低矮的茅草房,因家贫徐小马未进校门不识字,后来父母生下2个弟弟和2个妹妹,终日靠乞讨、种蔬菜为生。
1938年底新四军二团在上党一带活动,一个连队安扎在墓头村。在进步思想感染下,徐小马参加了新四军,不久随部队赴昆山一带展开抗日斗争,一次战斗中后因人员失散,徐小马无法联系组织,便单身返家回村。
1943年初,由于反“清乡"斗争的需要,镇三区区长徐盘荣认为徐小马是抗日斗争的好苗子,3次上门动员他再次参加新四军,并担任自己的警卫员。他们在上党、丰城一带开展活动,进行火烧竹篱笆、征收夏季抗日公粮、锄奸除暴等工作。
同年7月,原镇丹县县长包建华叛变,纠合一批土匪流氓,成立了“镇江清乡督察专员公署特别行动总队”(简称别动队),充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走卒。别动队总队部从镇江城里的“居土林”开拔,移驻镇丹公路中段的马陵。这个卖国集团高唱“曲线救国”,却专门扰民反共、破坏抗战,镇三区的反“清乡”斗争更加尖锐、更加残酷了。
8月17日深夜,我镇三区地方武装指战员行军20里,从丹阳丰洛开到上会三里村宿营,区长和小马住在老房东陈老四家里。老四家前后两进房子,区长在前一进堂前洗脚,小马借来门板在后一进边间搁铺。忽然间,“砰!”“砰砰!”徐区长洗脚的地方发出三声枪响,灯息了,屋里漆黑一团,只听得有人在乱叫。发生了什么情况呢?区长在哪里呢?徐小马拿起枪,侧身注视着。原来,被伪别动队收买的3名区大队战士躲在陈老四家天井里,趁徐盘荣区长弯腰洗脚的时候,对准他的头部开了一枪。接着匪徒包文流抢过徐区长的快慢机,补了一枪并狂吼:“有鬼子!区长被打死啦,快跟我走!”这一切,只有陈老四的妻子辛兰儿看得明白。包文流打掉了煤油灯,抓走了辛兰儿,反诬她家里藏着鬼子。几位不明真相的战士也被叛徒们裹胁走了。辛兰儿被押到丰城东新村蒋兆洪草房门口,包文流倒逼辛兰儿招认是她出卖了徐盘荣区长。起初,徐小马还对包文流的诬陷信以为真,看了辛兰儿的表情,他又转念:老四一家待新四军如亲人,早几天还被鬼子搜了家,辛兰儿挨过鬼子一阵毒打。他观言察色,终于识破了叛徒们的丑恶嘴脸,于是机警地离开了东新村。第二天清晨徐小马辗转到了三里村,依靠群众掩埋了徐盘荣区长的遗体,但却和部队失去了联系,就在三里村潜伏下来。第二天,几个汉奸领着一群鬼子窜到三里村。来干什么?掘墓、揭棺、验尸,为讨功领赏拿证据。小马此时只有一人一枪,无法为区长报仇,然而他不忍离去,连续5个夜晚守卫在区长墓旁。部队来人找他归队时,小马朝着徐盘荣墓深深地鞠了一躬。村民感动地说:“过去虽有孝子守墓的传说,可哪里及得上新四军同志的战友情谊啊!”
徐盘荣牺牲一个多月后,反“清乡”斗争取得了新的胜利。9月27日,在石家山战斗中,徐小马和战友们一起打退了日本鬼子的反扑,不幸腹部中弹。镇三区新领导将他安顿在张圩村,委托群众护理。当时新四军缺医少药,小马伤势严重,意识到很快就要和乡亲们永别,就请求把他抬到三里村去:“我要和徐区长死在一块。我生前没有保护好区长,死后一定和区长永不分离。”两天后,25岁的徐小马在徐盘荣牺牲的地方停止了呼吸。
当年,村民没有将徐小马和徐盘荣合葬,因为这样目标太大,容易惹来敌人破坏。他们把徐小马的遗体葬在徐盘荣烈士墓的小山坡上,让他俩一南一北, 互相守望着。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当地人民更加怀念革命先烈,上会乡人民政府听取群众意见,经过调查核实作出了迁坟决定,4月1日把徐小马烈士墓迁到盘荣水库南边和徐盘荣烈士墓并列,俩人并肩长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