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7月12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实践团一行8人,走进甘肃高台这片镌刻着英雄史诗的红色土地进行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通过探访纪念馆、对话先辈后人、开展主题宣讲等活动,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触摸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青春血脉中奔涌,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红色传承的青春篇章。


实践队员在纪念馆前合影
一、铁血铸魂照初心 清风润德鉴征程 西路军纪念馆与廉政纪念馆纪行
88年前的枪林弹雨仿佛就在耳畔,战士们的呐喊穿越时空而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AI全息投影前,红五军激战的场景被生动还原:冰天雪地里,战士们紧握步枪冲锋陷阵;枪林弹雨中,他们用身体筑起防线……荧幕影像、文献记载与展柜中的文物藏品,共同勾勒出西路军将士绝境中坚守信仰、殊死搏斗的壮阔画卷。


参观的照片
从烽火硝烟中走出,实践团成员步入廉政纪念馆。在泛黄的史料与静默的实物间,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驻足沉思。一幅幅画面勾勒出峥嵘岁月里的赤诚坚守,一件件遗存诉说着董振堂将军等先烈严于律己、清正奉公的崇高风范。青年学子们在光影流转中感悟:红色基因里,既有浴血奋战的刚毅,更有清正廉洁的纯粹。
二、回溯峥嵘岁月 传承信仰之光 与馆长共话西路军的铁血信念
带着对历史的震撼,实践团成员与纪念馆馆长张龙展开深入交流,探寻西路军精神背后的深层密码。“88年前,这座古城曾被热血浸透。”纪念馆馆长张龙的话语揭开了那段悲壮历史的一角。他指着展柜中一柄卷刃的大刀说:“战士们弹尽粮绝时,挥舞大刀、投掷石块,甚至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我们脚下的土地,每一寸都浸润着红军的热血;每一段残垣,都铭刻着那场悲壮的厮杀”馆内8000余件文物藏品,从董振堂的书箱到红五军的海螺号,每一件都是“宁为玉碎”的见证。

纪念馆馆长张龙
“走出纪念馆,带走的不仅是影像记忆,更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刻入骨髓”的自觉。”馆长的嘱托让学子们深受触动。大家意识到,那些课本里的文字,实则是先烈用生命写就的精神坐标,需要用一生去铭记、去传承。

实践队员与馆长共话西路军的铁血信念
三、草木含情 信仰有痕 红军杨与红军槐里的革命浪漫
纪念馆旁,一片挺拔的“红军杨”吸引众人驻足。折下一段枯枝,断面竟浮现出棱角分明的五角星——这是树木维管组织的天然构造,却被学子们视作“岁月刻进年轮的信仰”。“韧皮部如信念般坚韧,木质部似初心般敦实,”一位同学感慨,“青春就该像这树,把红色根须扎向大地。”

红军杨
几天后,实践团又寻到一棵“红军槐”。80多年前,15岁的红军护士长被敌人钉在这棵树上,面对屠刀仍痛斥暴行,脊梁始终挺直。触摸粗糙的树皮,学子们读懂:所谓“红色血脉”,正是藏在先烈不屈身影里的勇气与忠诚。

红军槐前的合影

红军槐
四、青春接力 让信仰穿越时空 镜头里的故事与纪念碑前的誓言
“董振堂将军把国民党颁发的黄金勋章投进熔炉换粮食,分给苏区百姓,他说‘官阶是脚下的泥,民心才是头上的天’。”镜头前,实践团成员讲述着先烈故事。从湘江战役中“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通信兵,到高台战斗中怀抱半块青稞饼牺牲的“小不点”,青年的讲述让88年前的信仰变得可触可感——那是董振堂们“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正通过青春之声,在新时代延续。

实践团成员讲述着先烈故事
午后的西路军烈士纪念碑前,阳光肃穆。高台县副县长张全伟、纪念馆副馆长丁在蕾与实践团成员齐聚于此,以庄重仪式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初心使命。

纪念碑前的合影
实践队员饱含深情朗诵《西路军魂》,字里行间既有对西路军将士穿越烽火、英勇无畏的深切缅怀,也有对今日中国山河锦绣、盛世繁华的深情诉说,更将“续写时代华章、实现民族复兴”的青春誓言融入其中,让红色精神在诵读中愈发鲜明。

朗诵《西路军魂》
随后,献花篮仪式庄重举行,两名实践队员敬献花篮,高台县副县长张全伟与实践团带队老师仔细整理缎带,全体人员集体三鞠躬,以质朴行动表达对英烈的崇高敬意。全体党员更在纪念碑前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既是对初心的回望,更是对传承红色血脉的庄严承诺,与88年前先烈们的信仰一脉相承。

高台县副县长张全伟、纪念馆副馆长丁在蕾与实践团成员参加

高台县副县长张全伟与实践团带队老师整理缎带

重温入党誓词
五、对话后人 让红色记忆鲜活延续 从祖辈故事里读懂坚守与担当
“爷爷总说,红军是‘不扰民的队伍’。”西路军战士银珏的孙女银金荣,向实践团讲述起祖辈的经历:17岁的银珏被红军“官兵平等、为民解难”的作风打动,参军加入宣传队;马家军围攻时,他亲眼见证18名战友纵身火海、宁死不降。“爷爷教我们‘做个好人’,我现在就想为家乡建设出份力。”银金荣的话朴实却有力。

西路军战士银珏的孙女银金荣与实践队员

西路军战士银珏的孙女银金荣
四川籍战士符泽攀的孙子符刚,则带来了一把缺角的海螺号。“爷爷穿越祁连山时,赤足踏过冰棱,靠树皮果腹,却始终把号角带在身边。”符泽攀生前常到烈士陵园,用这把号角为牺牲的战友吹早操号、熄灯号,直到1987年离世,号角被捐给纪念馆,继续陪伴着长眠的忠魂。

四川籍战士符泽攀的孙子符刚与实践队员

四川籍战士符泽攀的孙子符刚
结语:青春接力 红色永续
三天的实践之旅落幕,青年学子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踏上归途。这场红色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一堂鲜活的“大思政课”。新时代青年将带着高台的红色记忆,把“坚守信仰、清正为民”的精神转化为求学奋进的动力,在科研报国、服务社会的征程中,续写红色传承的青春答卷。从纪念馆里的历史震撼,到纪念碑前的庄严宣誓,从红军杨的“五角星”到“红军槐”的历史故事,再到先烈后人的朴实话语,红色精神已悄然融入青春血脉。
“我们必将以青春之力,承信仰、勇担当、续传承!”实践团成员的誓言掷地有声。正如他们所说,返程不是结束,而是传承的开始——新时代青年将带着这份红色记忆,在求学路上、在报国途中,让革命精神永远闪亮,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