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地方党组织发展史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维度。本文以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中共东圣水党支部”(1922年成立)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辨1959年《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益都县志》与《益都县地名资料》、盖茂桂采访笔录(1959年)、商秉维社教工作笔记(1963年)、寿光党史文献等史料,运用文献分析法与历史比较法,系统还原其创建背景、组织脉络及历史作用。研究表明:该支部是鲁中地区首个农村党支部,以魏嵋故居为革命枢纽,魏氏家族三代九人为核心骨干,在山东早期革命运动中具有奠基性意义。本文旨在厘清关键史实,为地方党史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中共东圣水党支部;魏嵋家族;山东党组织;青州地委;地方革命史
一、革命火种:魏嵋家族的觉醒与早期斗争(1875–1920)
魏嵋(1852–1929),字蜀峰,益都东圣水村人。1875年中举,次年益都大饥,官府横征暴敛,魏嵋组织十余村农民抗粮,遭官府镇压后被褫夺功名,家道中落。此次抗争使其深刻认同“推翻帝制方能救民”的信念。
•投身反清革命:1903年率次子魏复中、长女魏复丽加入兴中会;1905年转投同盟会,践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
•辛亥革命实证:魏嵋组建淮泗讨虏军的战地笔录(夏名采考证),填补了辛亥革命东路作战史空白,详载兵力部署与战斗过程,印证魏氏家族的革命实践。
二、党组织创建:从共产主义小组到支部成立(1920–1922)
1.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的参与
•1920年山东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魏嵋、魏复中、魏复丽经王尽美、邓恩铭引导加入(据《益都县志》1960年版第174条;《益都地名资料》1981年确认)。
•1921年中共建党,魏嵋四子魏复庄(字子庄)携党内文献返乡,秘密发展魏嵋、魏复中、魏复丽入党(盖茂桂1959年采访魏复丽等当事人笔录)。
2. 中共东圣水党支部成立
•时间与地点:1922年于东圣水村魏嵋故居正式成立,为益都县首个党支部(《山东省志资料》1959年;《益都地名资料》1981年)。
•核心事件:1922年5月,魏复中代表山东出席广州“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山东省志资料》第38页;《益都县志》第174页佐证)。
•组织基础:魏氏祖孙三代至1922年已有魏嵋、魏复中、魏复丽、魏复庄、魏复民等5名党员,形成家族革命核心。
三、枢纽作用:鲁中革命中心的形成(1922–1927)
1. 组织扩张与地区领导
•1925年青州地委成立,宋伯行(魏嵋孙女婿)任书记,东圣水支部成为地委实际驻地(《益都县志》第176页)。 •至1926年,以圣水支部为核心建立“圣水特别支部”,辐射刘厂、建德等村,党员达30余人(《益都县志》第176页)。
2. 区域性革命中枢
•重要会议驻地:1925年6月,山东地执委于魏嵋故居召开青州及周边地区(实为山东区域七个县)党团会议,部署声援“五卅运动”(《中共寿光史简编》第13页)。
•干部培训基地:1927年5月,山东区委书记吴芳在圣水村举办党团负责人训练班,寿光、益都、潍县等20余名干部参训。魏嵋家族承担后勤与安保(赵一萍回忆录)。训练班学员“夜宿场院柴草,食杠子头火烧”,魏嵋亲任警戒,其孙魏玉生(团员)协助后勤,凸显故居的革命枢纽地位。
四、悲壮转折:杜华梓叛变与组织沉寂(1928–1929)
•1928年,青州地委组织部长杜华梓及商拙亭等人叛变,致使鲁中党组织遭毁灭性破坏(《山东省志资料》第39页)。
•东圣水支部因目标显著受重创,魏嵋故居被搜查,组织活动终止。魏嵋于次年病逝,临终未变节。
•忠烈满门:魏氏三代累计9人献身革命,无一人叛变(详见下表):
魏嵋:20年参加共产党(1852-1929)著名烈士; 次子复中(心斋):20年参加共产党(1876-1926)著名烈士; 三子复民(子民):22年参加共产党(1878-1935)烈士; 四子复庄(子庄):20年参加共产党 (1880-1922)著名烈士; 六子复功:1927年参加共产党 (1897-1946)著名烈士; 孙女玉新:1926年参加共产党 (1907-1930)著名烈士; 侄孙玉文1926参加共产党(生辰不详)著名烈士; 魏复中长女(魏玉生)婿:宋伯行23年参加共产党(1892-1928)著名烈士!魏复中次女(魏玉新)婿王伯阳:24年参加共党(1905-1932)著名烈士;
五、历史正名:东圣水党支部的定位辨析
1. 名称勘误
官方表述“东圣水村党支部”实为简化误称。原始文献均明确记载支部全称“中共东圣水党支部”(《益都地名资料》1981年),其特殊性在于:
• 以自然村“东圣水”而非行政村命名;
•依托魏嵋故居这一实体空间成立,非普通村级组织。
2. 学术与纪念价值
•山东党史地位:早于寿光(1924)、广饶(1925)等县党组织,早于广饶刘集(1925春)、东朱鹿村(1927)等党组织,是鲁中党建源头。
•精神象征:魏嵋故居作为“益都党组织发祥地”(《益都地名资料》),现存北屋三间及魏嵋手植月季(还详细描述了魏嵋故居原有三个院落,26间房舍,总面积840平方米,经战乱和改建,当时保留下中院北屋三间和影壁前魏嵋亲手植的月季花,北屋后曾作为联络标志的大松树五十年代被伐。保留的北屋为砖木结构,是魏嵋及魏复中住处,原来还有西屋五间(党组织联络处和外来人员住处)、南屋三间(魏嵋、魏复中早年教学处)、北屋四间(东边两间厨房,西边两间另一小院,存放文件处,魏嵋晚年曾居于此),前院临街是车马桶、养蚕室等)亟待强化保护。
结论
中共东圣水党支部(1922–1928)是山东早期农村党建的关键节点。魏嵋家族以故居为基地,三代投身革命,承担区域性领导职能,其兴衰直接关联鲁中革命进程。当前亟需:
1. 规范使用“中共东圣水党支部”全称,还原历史命名逻辑;
2. 提升魏嵋故居保护等级,陈列支部革命史料;
3. 将魏氏家族“一门九烈”事迹纳入山东党史教育体系,彰显地方革命者的精神传承。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志资料编辑部.《山东省志资料》[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2. 益都县志编纂委员会.《益都县志》(油印本)[Z]. 1960. 3. 盖茂桂.《益都早期党员采访笔录》[Z]. 1959. 4. 益都县地名办公室.《益都县地名资料(第一集)》[Z]. 1981. 5. 中共寿光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寿光史简编(1924–1949)》[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