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金柱——张飞故里的守护神 ——访河北省涿州市张飞故里文旅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百年风云汉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涿州办事处执行会长柳金柱
在天下第一州,河北省涿州市的忠义店村,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张飞故里。这里是数千年前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地,桓候公张飞生活的故事,原生态的桃园山庄像一幅美丽的画卷铺撒在这里。56亩土地荫遮天敞日,桃花芳香,佛光四射,地灵人杰。庙主柳金柱,人称张飞故里的守护神,率领全家十七口人日夜守护着这片英雄宝地。
一、今日张飞故里美不胜收
1、当看到一尊五米多高,佛光灿灿的宝葫芦静卧在广场时,你已经走进了张飞故里,宝葫芦含情脉脉欢迎你——“欢迎您到来,恭喜您发财”甜蜜而吉祥。

走进张飞庙大门,故里广场尽收眼底,纯黑色张飞雕塑象端坐在最前方,6 门大炮犹如六尊守护神高傲威严的伴随在左右,用事实告诉你,桓候公神圣不可侵犯。
大门广场的右侧,10桶石碑齐刷刷的并排而立,古朴、庄严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每一桶石碑都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当你俯首细看文字时,它会深情的告诉你它的前世今生,当你再了解数百年来它可否安好时,就会知道他有着不平凡的南北颠簸。
2、大门广场左侧一排大松树挺拔耸立,挥动着双臂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走进悬挂着“桃园三结义故里”门牌的大门,也是桃园三结义的原址,这里的布局都是把张飞生活过的故事活灵活现的植入在故土上。

——桃园三结义纪念碑迎面而来,碑碣上部为一个石雕大桃,碣身三面,以示刘、关、张三英雄的脸谱,碣座侧刻有刘、关、张业绩图案。
——左边一片桃园,是张飞故里桃园山庄原址所在地,现种植了56棵桃树,象征张飞活到56岁。桃树摇曳,桃花飘香,再现张飞生活的桃园山庄本色。桃花园中刘、关、张三位豪杰塑像栩栩如生,手端酒碗,开怀畅饮,对酒当歌,豪情满怀,意气风发。
——张飞藏肉的井,在一个大凉棚下端坐,关羽曾搬动的井盖毅然在井边守候,似乎在等主任的到来。
——再向深处,就是张飞生活的小屋,杀猪的房间、养马的大棚、碾米的碾子、张飞练武的长剑短刀都一一展现在眼前。

这片千年传奇故事,在原址上原汁原味的再现人间,金柱又在周围建筑了别致的小屋,欢迎客人留住在桃园山庄,穿越历史,用心感受,分享美色。
3、右侧是张桓侯庙,庙为两进院,按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山门,两进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四季常青,朝气蓬勃,正殿张飞像正襟危坐,放眼天下,文官家将垂立守护。
正殿的左侧,忠烈殿也叫东配殿,供奉着刘备、诸葛亮、关羽。
正殿的右侧,三清殿也叫西配殿,供奉着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张桓侯庙肃静而肃穆,香火缭绕,人流往返。

4、每年给桓候公祝寿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张飞出生八月二十八日,每年这一天这里热闹非凡,金柱和全家招呼左邻右舍的人们一块给张桓候公祝寿,来人都有一碗面条,10年如一日,现在发展到远近闻名的人们都来参与,2024年8月28日用面条2800斤。
二、张飞故事伴随金柱童心成长
张飞在故乡的土地上人们亲切的称呼他为张三爷,千年不变。
金柱1958年出生在古老的张飞庙旁,从小看着人们出出进进敬拜桓候公,无论老幼,都是那样的崇拜和虔诚。
1、大人常评说这孩子有慧根,像张飞的化身。
进入庙里玩耍是孩子们的家常便饭,燃起三炷香,垫着脚插进香炉,学着大人跪地三叩九拜,念念有词的“那么阿弥陀佛”,每当做完这些,心里甜丝丝的,比妈妈给糖吃还要甜。

他特别喜欢三爷爷,好像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一有时间就去庙里看塑像,摸摸手,拉拉衣服,多么想三爷爷给他说说话啊。有时调皮的骑上三爷爷塑像的脖子戏耍,大声喊叫“三爷爷,我想您!”大人们十分害怕,多次嘱咐不能骑在佛像脖子上,他却没会到,对其他任何佛像他都不会去碰摸,唯有把张飞塑像当成了真爷爷,去撒娇,去亲近。
大人不理解,这孩子怎么这样喜欢张三爷啊。
寺庙前有四棵大松柏树,由于年代久远,自己老化,每个树身出现一个大洞,洞里经常发光,人们说这是张三爷显灵。他信以为真,经常一个人钻进树洞,想亲自见到朝思梦想的三爷爷,有时钻进去晚上忘记了回家,父母着急到处找,最后在大树洞里看到熟睡的他。后来只要很晚不见他回家,直奔大树洞准能找到。
2、他是听张飞故事长大的。
听乡亲们讲张三爷的故事是他最开心的事,听得如痴如迷,每当听到讲张三爷的故事,就是他幼小心灵最大的享受,他从小就是这里的熊孩子,带领着这里的孩子们玩耍是他的“职责”,玩的花样没有哪个孩子想得起来,他无意中成了村子里的孩子王。他崇拜张三爷,躁动的熊孩子也模仿张三爷故事中的情节绘声绘色的作了起来。

每年桃花盛开时,他都邀约玩得最好的小伙伴,在桃树下学着刘关张三结义的样子,磕头结拜,每人端一碗水,举杯畅饮。
再大一点,他们学着剧本唱词,“虽然异姓,结为兄弟,同心协力,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上天厚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的有模有样,学完自己笑的前仰后合。
他模仿张飞卖肉也是常事。下雨了,他把地上的湿土揉成陀,拍成长条,放在石板上,拿着瓦片当刀,把衣服的两个袖子系在腰间做围裙,大声吆喝“卖肉了!”大人看了说,这还真像张飞卖肉的样子呢。
关羽井中取肉的故事,他们也模仿过,差点酿成大错,他要一小伙伴扮成关羽到井下取肉,朦胧不怕虎的孩子真的要下井,没有保护措施,幸被家人发现,制止了这一行为,后来大人们把水井装上了盖。
三、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习总书记有句名言: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艰辛的,奋斗是长期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柳金柱的家在这里算是富贵之家,他自己也是当下涿州八大名人之一。家庭幸福的生活就证实了总书记的话,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他夫妻二人勤劳打拼,从不言苦和累,打拼从不停歇。
创业开始,金柱首先学修车,修农村的拖拉机,他身高体壮,有一生用不完的劲。修车是又累又脏的活,也是技术活,他凭着一股钻劲,硬是很快就学会了拖拉机修理技术,没有帮手,他把车吊起来,人钻在下面。有一次,怎么也修不好,夜里做梦是齿轮装反了,醒来及时处理,果然如此。
1980年,他与已经开始做小生意、聪敏漂亮勤奋的张会敏结婚。金柱家没有婚房,父母把他过继给三叔,三叔家住房也很狭小,他夫妻二人靠自力更生开始创业,哪里能赚钱他们就在那里。每挣一点钱,就用在建设小家上。

首先是骑着自行车倒卖面粉,把北京的面粉倒到徐水,金柱一车装520斤,夫人一车280斤,路途遥远,道路有好有坏,夫妻二人堪比比翼齐飞的大雁,不言劳苦,骑着小车穿梭在北京、徐水的大路上,也是飞奔在向往幸福的大道上。
挣了一点钱,就买了面包车跑客运,无论每天钱赚多少,存进银行两百元雷打不动。有了这点钱就开始建造了四间房,住房环境从此得到改善。
随后又把面包车卖掉买了大货车跑运输。每车拉货17吨,主要是在史家营拉煤,卸货在涿州,有夫人一点点的零卖。每次金柱拉煤到家浑身是黑,只有牙齿是白色的,夫人总是心疼不已。
拉煤的道路十分危险,他们把车卖了,开始做倒卖地毯生意。他们看到如果仅仅倒卖地毯不如自己生产地毯,为此,生产地毯的厂应运而生,请来劳动力,生意不错,一做就是三年。
偶然的机会他们得知,铁道部需要清理铁路旁的树木杂物,他们联系上有关部门,接了这个生意,负责丰台到保定这一段132公里。铁路四条线,他负责的这条线没出过任何差错,得到铁路部门的信任,从清理到管理直到现在。这个生意真正改变了他们的生活,28年来他们一直在管理着这条线。

2001年,他们又建了砖厂,烧砖是要有技术的,他自己先学会,烧砖的重点环节是火候、批头、推土,金柱都是自己钻研,全套技术学会,应用自如。
接着他们又建了预制板生产厂,儿子结婚后,作为礼物送给媳妇,责权利全权交个她。
修复张飞庙是他人生奋斗的新的里程碑。
四、重建张桓候庙
1、张飞庙被拆了,小金柱好是心痛。
60年代破四旧,张飞庙被拆除了,金柱小小的心灵里真不是滋味,大人不敢说,小孩更不知道如何说,那时他才11岁。特别是他敬仰的、高大的张三爷爷塑像倒在地上,身首分离,肢体破碎时,他心都碎了,趁着无人时他抱着三爷爷的头像哭了,很伤心、很伤心。

他发誓一定要把张三爷请回来。
九十年代,曾经有人要把这里残檐断壁下的石碑,饮马槽,各种有用的古建筑搬到别处使用,金柱知道了,坚决不同意,绝不允搬走这里一桶碑,一块石头和一片瓦。装上车了的他不畏强暴,硬生生的拿下来。最难过莫过于看着寺庙要被完全消失,反映无果,他和村民们拉起了横幅“这是我们张飞店的历史,保护文物神圣不可侵犯”。
他思索着,这样不是长法,眼看着一座古庙就这样消失,给人以念想的废墟也不存在,实在孰不可忍,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在张飞庙废墟还原张飞庙
他和夫人张会敏商量,不求别人,自己出资恢复修建张飞庙。夫妻二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凑巧的是,1987年,正好遇到政府提出恢复庙宇的政策,河北商报也明确发文“谁出资,谁受益”。他们家出资 400万元,把承包下来。

他们申报恢复原庙手续很快就办下了,他在刘关张三结义的桃园山庄的原土地上,修建新的张飞庙,扎根原汁原味的土地上,打造原汁原味的故事。
他专程到山西、四川、郧阳等几座张飞庙考察学习。
从设计到施工都是亲力亲为。选材料,定山向,定塑像,定尺寸。施工中的各种磨具都是自己设计制作,
它采用了三分法布局,即中间是广场,南边为桃园山庄原址,刘关张桃园山庄饮酒结拜,张飞井,张飞故居等。
北边为张桓候公庙,分两进院,两院都种植着苍松翠柏,正殿张桓侯5.8米高的塑像正襟危坐,目视前方,两边是文成家兵守护两旁。
正殿两旁设有忠烈殿,三清殿。
建造过程,全家老少齐上阵,从清除垃圾到一砖一瓦的搬运都有他们全家老幼的劳动参与,最精细的琉璃瓦勾缝都是他家孩子们爬高完成,包括当时没过门的媳妇,没结婚的女婿都在劳动中。优良的家风也在这时展现在大家面前。

整个广场、庙宇、故居小而清新,简洁,聚气,聚力,聚财,佛光萦绕,风清气正。
张飞庙经历了2023年7月31日神奇故事,就是涿州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到处一片汪洋,大水绕着寺庙转却过门不入。
3、不辞劳苦寻回文物
庙宇中的不少有用文物都被流失,柳金柱为找回来可为日夜用心,不辞劳苦,
跑遍涿州,涿州外的高碑店,涞水,定州,正定,保定,石家庄,以及东北等地都有他的足迹。
如:饮马槽,多年流失在外,只要听有人说在哪里看到,他放下手中活开车即走,最后在高碑店找到,用车运回。
如:现放在桃园三结义故里大门口的清朝石碑,上面有“汉张桓侯故里,大清咸丰六年岁次丙辰三月吉日”字样,断为几节,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小块与此匹配,金柱喜出望外,总算找到与原物和合了,他很快把运回,又用技术一点点链接,自己亲笔把原字写上雕刻。复原后的石碑他高兴的爱不释手。

挖掘石碑也有神奇的故事。现在张桓侯庙大门前的一桶石碑,上面刻有,是历史上张飞庙的主体碑文,清代建造,为了找回,他费尽心力,后来分析应该还在废墟里,他就请来百岁老人分析原碑位置,请来挖土机连挖两天不见踪影,大家都十分焦急,有人提议上香问问,三炷香燃起,百岁老人亲自祈祷,看着香的烟雾飘向西方,挖土机就转向西挖,果然不到一小时,大石碑出现,大家无不称奇。
现在广场伫立的10桶石碑,有8 桶是在外找回,2 桶是在原地挖出,所有字迹不清的都是金柱自己亲自书写,每一桶石碑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每一个找回的文物金柱都把看成了自己的儿子一样守护。
五、知名的书法家
书法是他一生的挚爱。
他从小读书就爱毛笔字,成绩好,大字写得好是出了名的。小时候买不起笔墨纸砚,他常用棍棒在地上、沙土上练习,还用妈妈的缝衣线,绑在筷子上自制毛笔。线太软,他在中间又夹点小木棒。为了练字,可为煞费苦心。

从写毛笔字到萌生练书法的转变,是从发现张飞的《八蒙山铭》启发开始的。他从小就喜欢毛笔字,那是只停留在普通的写字上。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张三爷战胜张郃之后,乘着酒兴用丈八蛇矛在岩石上写字,很受鼓舞。他到处查找,最后找到了张三爷的真迹“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 他如获至宝,天天临摹练习,书法家从此萌生。
他爱书法如饥是渴,勤学苦练书法笔耕不辍,远近闻名。家中无论住房有多大,练字的写字台必不可少。房小放小台桌,房大放大台桌,
曾经住大房时,他把屋子里的周边一圈全布置成写字台,每个台桌上面摆好练字纸,晚上睡觉醒来,随时练几笔,有时把摆放的一圈练完,等天亮了,联习的纸也干了继续再练。
他出差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笔墨纸,随时随地拿笔练写,看到哪里的好对联,好字画,随时临摹下来。
没带毛笔时,他就用钢笔练。再有时,就用手指在自己腿上或地上画起来。每个字,每个笔画他都经过反复斟酌。

金柱的字,以行书为主,正规正矩,浑厚大气,笔酣墨饱,刚劲挺拔,挥洒自如,门匾,题字人远近登门相求,人们喜欢他的字就像喜欢他的人一样比比皆是。
如今的金柱书法光环多多——
中央书画院研究员;
河北省书法家会员;
涿州市三国书画院院长;
涿州市三国文化研究会顾问;
涿州市宣传部命名书法名家工作室;
2016年9月,作品入展大美涿州庆祝涿州建市三十周年书画展;
2018年8月,作品在2018哈尔滨“东方艺苑精品展评”活动荣获优秀作品奖;
2019年1月,参与全国农民书法作品展组织工作;
2019年10月,作品入展“祖国颂,政协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70周年暨人民攻府成立70周年书画展;
2021年6月, 作品《国富民强》在“灵山杯”河北省庆祝建党
100周年书法美术作品征集展中获一等奖;
2022年10月,参与“迎庆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作品展;
2023年6月,“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书法作品展选为入选作品。
2025年5月, 参加《献礼台北故宫一百周年》被邀书写“一百年”合体《寿》字。

金柱常说:“人就要活个样子来”,他说到了,也做到了!今年春天,金柱接任了北京百年风云汉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涿州办事处执行会长职责。
6月29日,涿州办事处举办纪念汉昭烈帝刘备诞辰1864周年纪念活动,该活动记忆可查可能是首次,举行阻力重重,甚至有人为了破坏举办,找茬到派出所报警要抓主要负责人。作为涿州办事处执行会长的金柱不畏艰难,与北京百年风云汉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执行主席刘钇宏,组委会秘书长刘鹏举紧密团结,力挺各种压力,亲自排解各种阻力,为保证餐饮安全,参会人员安排到自己家里进餐,保证了活动的圆满举办,受到社会各方好评。
金柱从小就爱张三爷的他,也把自己活成了张三爷的模样。故乡传说中的张飞魁梧健壮,长相俊美,为人豪爽、勇敢、正直、义气、忠诚、暴躁、粗中有细,武艺超群,能文能武,书法家,这些柳金柱如出一辙,所以这里人评说柳金柱就是张桓侯公的再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