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薪火二七团观看纪录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家乐 摄

图为参观二七纪念馆放映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家乐 摄

图为薪火二七团参观结束后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萌鑫 摄
七月上旬,河南工业大学“二七纪念馆研学”实践队走进郑州二七纪念塔。这支由4名学生组成的队伍,以“挖掘工运历史脉络,传承红色奋斗基因”为指引,在纪念塔的建筑空间与历史展陈里,回溯百年前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激昂岁月,解码跨越时代的工运精神。
郑州的正午,暑气蒸腾。实践队成员准时在二七纪念塔下整队集结,塔身的红色砖石与金色装饰,在烈日炙烤下愈发凸显历史厚重。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标志性地标,二七纪念塔承载着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热血记忆,成为实践队解码红色工运的“活教材”。
踏入馆内,实践队径直走向“二七革命斗争史”主题展陈区。序厅中央,大型浮雕《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气势恢宏,工人群众手挽手、肩并肩,以血肉之躯对抗强权的姿态,瞬间将时空拉回近百年前的历史现场。实践队成员环绕浮雕缓步观察,从工人紧握的拳头张力,到面部坚毅的神情刻画,捕捉历史叙事的细节纹理。浮雕旁的电子屏循环播放工运纪录片,黑白影像里,罢工浪潮席卷铁路线的画面,与现场展陈交织,构建出沉浸式历史语境。
沿木质楼梯拾级而上,实践队深入各层专题展厅。在“罢工筹备”展区,玻璃展柜里的旧报纸边角微卷,泛黄纸页上,《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宣言》的铅字仍清晰可辨;锈迹斑斑的罢工委员会印章,边缘刻痕记录着工人阶级组织抗争的艰辛。实践队成员俯身贴近展柜,透过放大镜观察报纸上的罢工联络暗号,尝试还原百年前工人在茶馆、码头秘密串联的场景——一张旧报纸、一枚小印章,成为解码历史的关键钥匙。
行至“血溅长辛店”展区,实践队成员的脚步不自觉放慢。这里,子弹壳、破损工服与烈士遗书并置陈列,搭配低沉的现场音效,营造出悲壮的沉浸式氛围。展柜中,年仅31岁的林祥谦烈士就义前的血书,虽字迹模糊,却仍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实践队成员轻声念出这句誓言,百年前工人阶级为权益抗争的热血与牺牲,借由展陈完成跨时空传递。
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偶遇几位前来研学的小学生。孩子们在讲解员带领下,指着展柜里的工运文物认真提问,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好奇。实践队成员驻足聆听,看着孩子们在历史场景中睁大眼睛的模样,更深刻体会到二七纪念塔作为红色教育阵地的深远意义。
登顶二七纪念塔,360度环形观景台将郑州城市风貌尽收眼底。现代化写字楼群与繁忙的二七广场交织,展现当代城市的蓬勃活力。实践队成员分散伫立,在城市天际线的背景下,完成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对话。从工运先辈为“八小时工作制”抗争,到当代青年为理想奋斗,历史的接力棒在时空转换中悄然交接。
“二七工运不仅是历史事件,更是精神坐标——它教会我们,面对不公要敢于抗争,追求正义要坚守信念。” 实践队中成员,结合展区案例分享感悟。讨论中,历史的精神价值与当代实践路径逐渐交融:传承工运精神,既要铭记历史伤痛,更要落脚于当下——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用奋斗行动回应时代需求,成为青年群体的共识。
离开纪念塔时,夕阳为塔身镀上一层金辉。实践队成员注意到,广场上的市民、游客往来不绝,有人拍照留念,有人静坐沉思,有人向孩子讲述过去的故事。二七纪念塔矗立于此,不仅是城市地标,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持续向公众开放,让历史走出书本,让精神照进现实。
此次探访,河南工业大学“薪火二七团”实践队以实地走访为载体,完成了一场红色工运精神的青春解码。当实践队的身影消逝在城市暮色中,二七纪念塔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力量,正通过青年群体的思考与传播,在当代社会持续生长。这份源于历史现场的精神滋养,将驱动更多青年以奋斗之姿,续写红色传承的时代篇章——正如纪念塔塔顶的钟声,虽已远去,余韵却始终回荡在城市上空,提醒后人铭记来时之路,勇赴时代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