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的武器 / 是枪筒, 而你把握的 / 是小刀一柄。 战场上 / 沾着血迹 /纵横着尸体。 办公桌 / 你的战场, 却凌乱着 / 杂色的画刊 / 黑的油墨和一堆梨木板子。 一大早 / 签名册子上 / 还没填一个人名, 你已独个儿坐在那里凝思。 下午 / 下班的铃解放了所有的人, 而你的“人物”却把你留在那里。 …………
这首诗长达二百多行,1940年7月发表在桂林的《大公报》上,是臧克家的“长诗”之最,也是他为年青的木刻版画家王寄舟送上的一首赞美诗。
王寄舟(1914-2003),1931年在徐州艺专就读时师从李可染,后从王肇民学习木刻。1933年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发出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新阶段。1936年,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率3万人取得百灵庙大捷后,冒雪行军转战于濛江县一带,拼死保卫土地。王寄舟先生为支持抗战,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创作木刻版画《雪地行军》图,画面上反映的是东北抗日联军攻克日寇盘踞的重镇百灵庙,冒着风雪向前行进的场景。这幅作品最早于一九三七年的五月发表于《文学》杂志上,当年就由邹韬奋先生在上海编辑出版的《抗日的第八路军》选作了封面。这幅画流传很广,鼓舞了东北地区及全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信心和勇气。徐州会战爆发后,他先后在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艺术协会工作,1938年在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37年,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深入和猖獗。年底,王寄舟先生毅然报名投军,参加了李宗仁组建的“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官训练团。”1938年5月,台儿庄战役经过浴血拼搏取得胜利后,他的木刻作品《报捷》《看准了敌人》《卖报童子》,很快刊登在茅盾先生主编的《文艺阵地》上。
1940年初春,王寄舟先生和臧克家、碧野等辗转来到了五战区长官司令部驻地———老河口。他们同在战区政治部宣传科工作,他负责主编并出版发行《战地画刊》,挂名是宣传科秘书。1940年3月,王寄舟先生发表的《出钱劳军杀敌人》这幅木刻作品,描绘的就是光(化)河(口)军民在中山公园的大舞台,为前线将士捐款捐物的场景,画面震撼人心。同在这一时期,王老以女作家丁玲为模特,臧克家配诗创作黑白木刻《女战士》送到了莫斯科展出,得到了当时苏联著名艺术评论家沃诺夫的很高评价。
木刻版画不仅仅是一把武器,更是王寄舟艺术的结晶。由于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新兴木刻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王寄舟没有选择低头,而是选自己动手,创造《义勇军进行曲》《报捷》《八百壮士》等属于自己的利器,去激发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起去反抗和战斗,发挥出把木刻作为武器的特殊作用,如史诗般记录了那个风雷怒卷、烽火连天的时代。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上的地位,是我国新兴版画的开拓者、践行者之一。
1942年,王寄舟在重庆参加中国木刻研究会。他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创作、组织工作中去,赢得了世人关注,此间,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女士曾慕名对其进行专访。其创作的版画《卖报童子》在武汉《七月》发表,《看准敌人》在香港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发表,木刻作品《女战士》后被选送苏联莫斯科参展。应该说,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以王寄舟等为代表的中国新兴版画艺术所表现出的感召力与深远影响,以及木刻家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解放的使命感,让后人敬仰,令后辈效法。与浮华年代相比,这是一个充分展示艺术力量的。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读臧克家这一首诗,感受版画家们经历了一场心灵的震荡,在这场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以刀为枪,其锐利的锋芒与时代紧紧结合在一起,匠心绽放,作品唤起了国人的警醒,为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留下不屈不挠的精神史诗,为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解放后,王寄舟先生在1949年的7月,以美术家的身份列席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2003年的8月19日,王寄舟先生溘然长逝,徐州户部山民俗馆专门为王寄舟先生的作品建起了一个长达三十余米的画廊。那是人民对这位木刻艺术家的缅怀和奖赏,是对他精神风貌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