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的双休日,酷暑难耐,暑气逼人。我约上好友,自驾来到人杰地灵的三湘大地进行红色旅游,参观完伟人故里韶山和开慧故里板仓后,驱车约一百四十公里,直达浏阳市苍坊旅游区,走进胡耀邦故居。
浏阳市苍坊旅游区,又名胡耀邦故里旅游区,系国家4A级景区,位于浏阳市中和镇苍坊村,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胡耀邦故居、胡耀邦纪念馆、文博园、廉政箴言书法碑林、胡氏家庙、耀邦广场等掩映于绿水青山之间,构成了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了集缅怀纪念、度假旅游、生态休闲、史料研究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胡耀邦1915年11月20日生于浏阳市苍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辈世代农耕。胡耀邦十四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八岁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长达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从苏区的“红小鬼”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从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他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建立了不朽功勋。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曾撰文称“胡耀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良心!”
我们到达苍坊旅游区游客中心停好车后,便乘景区交通电瓶车开始游览胡耀邦故里。
当我们坐上了电瓶车,司机吴师傅一路对胡耀邦为官清正廉洁赞不绝口,还对我们讲起胡耀邦清廉的故事——
胡耀邦的胞兄胡耀福,一直在家务农。1982年,胡耀邦侄子胡德资被岳阳市某工厂招工,被胡耀邦知晓,认为是“走后门”,将其唤回乡村。如今,胡德资与兄长胡德全两个侄子都已年过六旬,仍在家务农。胡耀邦铁面无私,一尘不染,直到逝世,他在浏阳的亲属没有一个人转为城市户口、安排工作的,全都是普通农民。他的家乡亲友不干政、不要官、不经商,一直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
八十年代初期,浏阳县曾委托胡耀福到北京找胡耀邦给家乡批点化肥。胡耀邦态度鲜明,甚至不惜与哥哥闹翻脸。胡耀邦说:“我不是家乡浏阳的总书记,不能为家乡谋特殊利益。在我这里要特殊化没得!”他没有给家乡领导批过一张条子,没有给过家乡人一点特殊。
1989年4月胡耀邦去世,在老家种地的亲哥哥胡耀福从长沙坐火车赶往北京奔丧,没有买到座位票就蹲在车厢接口处,想起亲弟弟不禁抽泣,列车员经过问他何故,他忍不住大哭道:“我弟弟胡耀邦死了。”列车长大惊,赶忙安排卧铺。作为声名显赫的高官,却让哥哥一直在乡下种地;当大官的弟弟去世了,当哥哥的如同寻常百姓一样奔丧,赶火车连座位都没有,却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这是不可思议的。
1992年9月6日,八十三岁的胡耀福老人逝世时,有人写了一副挽联:“国中有典型,两袖清风做赤子;天下无先例,一代皇兄是农人”。后来此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我首先参观胡耀邦故居。故居位于苍坊村敏溪河畔,坐北朝南,为土木结构,属于典型的清末湘赣民居风格建筑。胡耀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这里也是他寻求革命理想、走上革命道路的见证之地。
当我们走出故居,在旁边走廊摆摊的三位大妈争先恐后、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讲述胡耀邦优良家风的故事——
胡耀邦担任党的总书记,可他的家属、家乡和亲友却从来没有沾过半点光。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粮食紧张,城市人口的定量都很低。胡耀邦是中央委员,按规定有补助,但他给家里人定下了规矩:“全家每人每天都要吃两顿粗粮,不许吃补助和细粮,因为那是特殊化。”有一次,炊事员老张给胡耀邦正在上学的小女儿满妹带午饭时悄悄装点米饭,不巧被胡耀邦发现了,严厉地批评了老张。
胡耀邦的小女儿满妹后来当了兵,她身边的战友,几乎都被推荐上了大学。苦闷的她给父亲写信,希望父亲能打招呼托个关系,让她也有上大学的机会。胡耀邦很快回信:“你现在提出想上大学,我认为你应该靠自己的能力。我们家的人不应该走后门,而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那时的满妹完全不能理解父亲,把信撕得粉碎。从此,她再也没有指望能沾父亲的半点光。
胡耀邦是个大孝子,他的子女从1942年至1950年这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取过正式的名字。直到全国解放后,胡耀邦在四川任职,把浏阳乡下的父母接到四川团聚时,才恳请老父亲给自己的孩子们取大号。父亲拿出家谱郑重其事地宣布:“耀”字辈之后是“德”字辈,今后家中“德”字辈出生的男丁就按长幼分别叫平、安、发、财。传统而不保守,正是浏阳人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的血型。
胡耀邦为人一身正气,一生两袖清风。一位曾给胡耀邦当过警卫的老部下,给胡耀邦送了一幅他自己画的美术作品《牡丹图》,胡耀邦看后对那位老部下说:我们家没有富贵气,不要牡丹,要画就画一幅红梅,要有根、有山、有水、有阳光。
胡耀邦有官职、无官架,作风民主、待人随和。他不仅为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用行动打破了官场的“谨言慎行、不露声色、胸有城府、唯上是听”禁忌。胡耀邦还多次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做完人、圣人,难啦!但是,做真人、好人、善人、正直的人,是可以由自己当家作主的!”
接着我们走进胡耀邦同志纪念馆,展厅内设有专题性展览《心在人民——胡耀邦生平事迹陈列》。美丽的讲解员用悦耳动听的普通话给我们讲述了胡耀邦的几则轶闻——
共青城的建设和发展,胡耀邦功不可没。江西九江市共青城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两百平方公里面积,七十年的历史。共青城从无到有,1955年10月15日,上海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江西,撼醒了鄱阳湖畔千年沉睡的大地,在荒滩芜洲上建起这座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从胡耀邦1955年11月29日看望垦荒队员并题名“共青社”时算起,共青城已走过整整七十个春秋。1984年12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冒雨视察共青城,挥笔题写“共青城”,激励共青城人再创佳绩。共青城先后经历了五十年代初创、六十年代徘徊、七十年代起步、八十年代大发展的不同阶段。共青城不会忘记:胡耀邦生前曾两次亲临共青城,三次题名,共青城三次发展;三次题名,共青城三上台阶。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中央批准将他的骨灰安葬在共青城富华山的青山绿林之中,富华山是他的最后归宿。现在所有来到共青城的人,都会去那没有雕像、没有高耸墓碑的胡耀邦陵园,缅怀这位杰出的共产党人。
“心在人民,利归天下”,正是胡耀邦高尚情操的写照。1959年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检查工作,曾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前停留,看到大门两旁写着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他念罢此联后,对陪同人员说:“让我来改一改!”说完他高声吟诵起来:“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经胡耀邦修改并书写的对联如今镌刻在纪念馆大厅墙壁上,内容朴实无华,却体现出胡耀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风亮节和宽广胸襟。
胆略非凡,大刀阔斧平反冤假错案。胡耀邦最为人铭记的一项历史功绩,就是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组织和领导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平反冤案冤狱、落实政策的艰苦卓绝工作。1977年12月胡耀邦受命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即着手大刀阔斧平反冤假错案。到1982年底,胡耀邦用了整整五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从“三反”、“五反”到“文化大革命”历次政治运动中冤案冤狱的平反工作,为数量高达三百余万人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这次大规模平反冤案冤狱,是为共产党人洗刷耻辱,也是为共产党本身恢复元气,准备改革开放的中坚人才,其功绩无论怎样评估也不为过。平反冤假错案固非胡耀邦一人之力,一人之功,但胡耀邦对平反出力最大,最有胆识,态度最坚决,断案最公正,这是无人能否认的。最难能可贵的是,胡耀邦坚持党性原则和赤子之心,不徇私情,有错必纠,无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良心。
用脚步丈量民情,一步步走进人民的心里。1982年9月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当时的中国物资匮乏,人民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如何让群众过上舒服日子?”胡耀邦陷入了沉思。在此后的六年多时间里,他深入基层去掌握第一手资料,每到一处,他都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谈改革、话致富,为当地发展出主意、想办法,勉励干部群众发愤图强,使经济尽快发展起来、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经有关部门确认,在全国两千多个市县中,他考察过1703个;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他去过28个。在七千多公里的中苏边界和两千多公里的中缅边界,也有他留下的足迹,有些地方还考察过多次。听着讲解员动情地介绍,我仿佛看见了胡耀邦正在跋山涉水、访贫问苦、风尘仆仆的忙碌身影。
1977—1987年是中国生机勃勃、最有希望的的十年,也是胡耀邦人生最辉煌的时期。对于事关党风民心的反腐败工作,他认识深、决心大,不仅态度坚决,而且身体力行,发挥出了令人不得不为之折服的表率作用。他曾多次强调: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能否制止,是关系到我党生死存亡的大事,要用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毅力、最大的韧性狠狠地抓。“宁可让一家苦,不肯让一路哭。宁可得罪个别人,不可得罪十亿人”。他心胸坦荡、心口如一,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了前头。“无私无畏,光明磊落;丰功伟绩,千古流芳。”这是诸多国内外政治家对胡耀邦的最佳褒奖。
当我即将走出胡耀邦同志纪念馆时,看见展厅里挂着著名哲学家吴江为胡耀邦纪念馆书写的宋代杨万里一首诗作:“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胡耀邦正如一道清溪,堂堂涌出无私无畏的人生境界,也堂堂推开思想解放、锐意改革的新境界。
胡耀邦故里旅游区参观完毕,苍坊乡亲对胡耀邦赞赏有嘉,令我深深敬佩。今天我们缅怀胡耀邦,就是要像他那样心系人民、勇于担当、正直无私、胸怀坦荡、敢破险关,做一个真人、好人、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