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叶坪这片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红色土地上,“红井”的故事家喻户晓,而与之相邻的红军烈士纪念塔背后,也有着一段同样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触动了今日前来探寻红色记忆的“瑞”火照“于”途实践队队成员。

(图为实践队合影,实践队队员供图)
通过讲解员的讲述,实践队员们了解到1933年8月1日,红军烈士纪念塔破土动工。彼时,中央苏区经济并不宽裕,为了建成这座纪念塔,纪念历年来牺牲的无数红军指战员,一场自动募捐的热潮悄然掀起。在踊跃捐款的人群中,有一位名叫谢益辉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纪念塔,实践队队员黄艺供图)
谢益辉老人已年过花甲,生活并不富裕,家中唯一的儿子参加红军后,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光荣牺牲。当得知要修建红军烈士纪念塔时,他没有丝毫犹豫,将自己多年积攒下来,本打算用来买棺材的三块大洋全部捐出。工程筹备处的同志知道老人的情况后,实在不忍心收下这份沉甸甸的捐款,可谢大爷却激动地说:“你们一定要收下,我连儿子都献给了苏维埃,就让我为儿子还有其他战士尽一点心意吧。”朴实的话语,饱含着对红军的深厚情感与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就这样,从前线到后方,从机关到战士,一双双热情的手,一颗颗滚烫的心,纷纷从有限的伙食费、津贴中挤出1元、2元,甚至一角、两角、一分、两分,点滴汇聚成河,最终在1934年1月31日,这座承载着无数人敬意与缅怀的红军烈士纪念塔顺利落成。炮弹形的塔身,13米的高度,布满塔身的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无数为革命献身的烈士。

(图为实践队员庄严站立,实践队队员供图)
三下乡实践队的成员们静静伫立在纪念塔前,听着这段故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队员小张感慨道:“谢大爷捐出棺材本的那一刻,他捐出的不仅是钱,更是对革命胜利的信念。在那样艰难的年代,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红军,这份信任和支持太珍贵了。”队员小李也动容地说:“我们总说红色精神,这就是最生动的体现。先烈们的付出,百姓们的拥护,才有了今天的生活,我们不能忘,更要传承下去。”活动中,队员们还分组开展了“红色故事分享会”,将在叶坪听到的“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马前托孤”等故事改编成情景剧,用青年视角演绎革命岁月的热血与赤诚。

(图为情景剧编排,实践队队员供图)
在叶坪,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如同一座座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传承红色精神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