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利与公义是一对矛盾体,普遍共存于我们的大脑中。私域与公域是两个不同的空间,它们在不同的时空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公域与私域
我们可以把每个人的利益看做一个圆环,家庭中所有环的交叉部分就是家庭公域,不交叉部分就是个人私域。我们可以把家庭看做一个环,社区中每个环的交叉部分就是公域,不交叉部分就是私域。我们可以把某区域看做一个环,某更大区域中每个环的交叉部分就是公域,不交叉部分就是私域。从更大的视角看,全社会所有环的交叉部分就是社会公域,不交叉部分就是每个人的私域。
二、私利与公利
私利是指私域中的利益。比如,家庭中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就是私利,等;社区中宅基地、田地就是私利,等。公利是指公域中的利益。比如,由于拆迁、征地等补偿的财物,等;用于交通、教育、医疗、经济扶持等领域的财政拨款,等。
三、谋利
谋利不是一个贬义词,利益是支撑个体或区域存在的必要条件。但要谋可谋的利,而非谋不可谋的利。这需要注意私域私利与公域公利之间的关系。
在私域中维持或谋求私利,在公域中坚守或维持公义都是应该的行为。比如,某些人用自己合法所得买好车,住豪宅等是理应行为,不应该被指摘。再比如,某位干部廉洁奉公,积极服务群众,这也是理应行为,也无需表扬。
在私域中谋求公义,在公域中谋求私利,这些都是非常规行为,需要辩析。如果损害私域中的利益寻求公义,这是品德高尚的行为,应该享受社会赞誉,流芳百世。例如,富人拿出自己的钱财修桥铺路、建免费学校、资助生活困难者等,这些都是损私利公行为,应该被广泛称赞。历史上有两件事大家可能知道。一件是武训乞讨办学,一件是弦高犒师。武 训 清代平民教育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弦高,春秋时郑国商人。公元前627年,弦高与奚施去成周经商,半路遇到袭击郑国的秦军,于是他冒充郑国的使者,拿自己的四张皮革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同时,他又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秦帅孟明视以为郑国已有准备,于是领兵顺手灭掉滑国后返回,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亡国。郑穆公想要奖赏弦高救国的行为,弦高辞而不受。这两位历史人物就是自愿损私利求公义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需要人们的赞誉。如果在公域中谋求私利,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道德的,历来都被律法所禁止。防止在公域谋求私利是历来都头痛的事。历朝历代都有探讨。比如,酷法防私。这类案例中朱元璋的法最狠,剥皮萱草。还有,高薪养廉,等等。但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公域透明和全体监督。这种办法即可阻断公域谋私的路径,也阻断了侥幸心理。这种办法同时也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公域人员。
总之,私利与公义共存,私域同公域并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利益要有区分,这样,我们才可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