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系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他们继承了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和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光荣传统,在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孕育和铸造了新四军(铁军)精神。其内涵:听党指挥,坚定信念;坚忍不拔,英勇果敢;
顾全大局,相忍为国;内外团结,众志成城;步调一致,纪律严明。为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姥桥镇中心小学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研究,探索新四军抗战时期英雄事迹,寻求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的方法及模式,努力编写“和含地区新四军抗战英雄谱”,宣传英雄抗战事迹,弘扬新四军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永葆红色江山不变色。
一、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
开展红色文化研究,是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的有效举措。和县姥桥镇中心小学在县文化研究会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研究,于2021年3月,根据马鞍山市社科联《关于发布2021年度马鞍山市社科类调研课题的通知》精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实践与研究工作,全面实施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根据市社科联文件精神,姥桥镇中心小学立即组织开展调研,进行科学论证,撰写课题申报材料,月底上报课题“小学开展红色文化传承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申报表,参加市社科联开展的社科类调研课题活动。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县文化研究会组织姥桥镇中心小学、西梁山中心小学和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积极开展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的方法、模式及实践等专项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认真撰写研究论文,于年底顺利结题。期间组织参加马鞍山市和巢湖学院有关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和红色文化传承教育研讨会,展示科研成果。且课题研究总结出的新四军精神的传承教育活动做法和模式,已运用于各校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中,取得一定实效,现已成为各校办学特色。
(一)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教育活动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系统的总结出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的
活动方法和活动模式:
1.专家讲座法。聘请新四军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宣讲新四军精神和红色文化内涵,详细介绍抗战时期,新四军在和含地区浴血奋战英雄事迹。
2.图书阅读法。学校利用图书阅览室,按时开放图书室,让学生到图书室查阅新四军抗战故事的图书,学习新四军精神,了解红色文化,传承新四军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3.视频播放法。视频播放法,就是运用多媒体和影像手段,播放抗战时期新四军抗日斗争的影片,了解新四军舍身为国,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英雄事迹,传输红色文化,延续红色精神。
5.诵读竞赛法。学校组织红色文化爱好兴趣小组,开展“每日一诵”(诵读抗战时期的诗歌)、“红色故事会”(班会、队会讲新四军故事)活动,吸引各年级学生主动学习红色文化,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
6.活动表演法。学校利用“七一”“八一”“十一”等传统节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系列表演活动。
7.新媒体法。运用网络、VR、游戏和实景体验等创造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讲活党史、国史、新四军史故事;开展网上纪念馆、革命遗址和博物馆等,使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在互联网上延伸,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活态,使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在新媒体助力下,充满故事性、体验性和互动性,使人们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学习红色文化,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二)传承新四军精神教育模式
1.专家报告模式
聘请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研究专家学者,前往学校开展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传承教育,是行之有效模式。
(1)国旗下报告模式
学校在举行升国旗仪式时,聘请专家学者作报告,讲述新四军抗战事迹,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
(2)红色节日报告模式
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八一”“十一”等红色文化节日,组织专家作红色文化和新四军抗战事迹报告会。
(3)年级报告模式
年级聘请专家作报告,此报告规模较小,易于进行、易于管理。
2.教育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是学习开展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传承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必须以教育教学为主阵地,强化管理,做出实效。
(1)读书教育模式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利用世界读书日开展“诵读红色经典”和“新四军抗战故事”阅读活动。
(2)广播板报宣传模式
利用黑板报、滚动视频、班级板报刊登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宣传教育内容,播放红色文化和新四军抗战典故、红色文化历史故事,扩充学生接受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途径,增长红色文化知识,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
(3)道德与法制课教学模式
在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教育,达到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净化社会不良思潮的作用。
(4)语文课教学模式
教师在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时,注重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的渗透,使学生在红色文化熏陶中感受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和新四军先烈的革命精神,强化红色文化思想教育。
(5)入队教育模式
在小学生加入少先队时,组织新入队的少先队员参观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敬献花篮、宣读祭文、瞻仰遗物,接受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教育。
3.实践活动模式
开展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教育要有实践活动相辅助,通过组织参加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传承新四军精神。
(1)祭扫烈士墓 (2)参观纪念馆 (3)红色研学活动 (4)开展书画表演活动模式
二、开展新四军精神传承实践活动
新四军精神就是:听党指挥的铁的信念,报国为民的铁的担当,英勇顽强的铁的作风,执纪严明的铁的纪律。为更好地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学校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传承实践活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思想认识,接受红色文化精神洗礼,促进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深入传承。
1.学雷锋,做好事,传承报国为民的担当精神
3月,利用学雷锋日,姥桥镇、西梁山中心小学和新疆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组织少先队代表走进敬老院,开展学雷锋、做好事志愿服务活动,传承新四军报国为民的担当精神。
2.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4月清明节,学校组织少先队代表赴西梁山革命烈士陵园开展“寻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圣火”清明祭英烈活动,追忆与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感怀党的恩情,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3.开展党史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3月至 5月,学校开展以“长征”和“新四军百岁将军顾鸿”为主题党史课,宣传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四军精神,回首百年奋斗史,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4.百幅书画绘党史,文艺汇演永向党
4月至6月,学校组织开展“百年历程•辉煌成就”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图片展。举行以“放飞中国梦•传承红基因”为主题书画比赛;组织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活动“百幅书画绘党史”书画作品展;组织举办“童心永向党,筑梦新时代”庆祝建党100周年“六一”文艺汇演,全体学生依托文艺汇演,礼赞建党百年,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
5.党的故事我来讲,童心永远跟着党
学校组织开展“党在我心中”讲红色故事和新四军故事比赛,激发小学生从小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潜移默化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和新四军精神。
6.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红歌献给党
“五一”期间,学校组织举行“颂歌献给亲爱的党”朗诵比赛,歌颂党史和新四军军史中的英雄人物,激发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爱新四军情怀。
三、编写开展英雄谱,弘扬新四军精神
为了更好的宣传新四军抗战英雄事迹,弘扬新四军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讲好新四军抗战故事,姥桥镇中心小学在县文化研究会的指导和帮助下,组织教师研究党史,系统搜集整理资料,编写《和含地区抗战英雄谱》。英雄谱分为“将军篇——抗战时期战斗在和含地区的开国将军”“干部篇——抗战时期战斗在和含地区的领导干部”和“烈士篇——抗战时期牺牲在和含地区的烈士”。现已编写六十多篇英雄事迹和抗战时期新四军抗击日、伪、顽的战斗故事,分别刊登在“中国红色网”“中国乡村振兴网”“枫叶教育网”及百度文库和《西部论丛》《马鞍山文史》《皖江学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环巢湖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和《第十届皖江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
《和含地区抗战英雄谱——将军篇》现已编写完成,共有25位开国将军抗战时期曾经战斗在和含地区,其中中将有4人,少将21人。为更好地宣传开国将军抗战事迹和新四军精神,现将他们事迹简介如下,
1.谭希林,1908年出生,湖南省长沙县沅嘉湖石头嘴村人。1943年10月,谭希林任7师代师长取道江全县赴7师工作,抗战在皖江地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2.黄火星,1909年出生,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龚坊镇姚家村人,曾任新四军第7师政治部主任、含和支队政治委员等职,为和含地区抗战尽心尽力,立下不朽功绩。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3.覃健,1911年出生,广西省东兰县人,壮族。1945年4月,组建独立旅支援7师。4月26日覃健率部联合击退和县金城庙、龙王山南头敌伪出击,收复和县善厚集以东的原江(浦)和(县)全(椒)县所属的全部失地。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4.成钧,1911年出生,湖北省石首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1939年7月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十团(挺进团改)团长。8月支队领导机关率八团、十五团进军路东。十团留含山、和县地区参加抗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5.朱绍清,1913年出生,湖南华容县东山乡人。1939年3月,冯文华大队长、朱绍清政委率新四军4支队8团一大队,东进和县抗日。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6.廖成美,1916年出生,福建龙岩人。1939年7月底,江北游击纵队一大队长余龙贵、教导员廖成美率领一大队,抗战在和县姥下河、南义与含山的陶厂、清溪地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7.王集成,1907年出生,浙江杭州上杭太平里人。1939年王集成奉命率领部队转移到和(县)含(山县)地区。11月,王集成和参谋长桂逢洲率领江北游击纵队第一大队,进入和含地区的南义、陶家厂一带抗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8.陈仁洪,1917年出生,江西省铅山县人。1941年10月,57团副团长陈仁洪率部前往和含,组建和含指挥部,陈仁洪任指挥,开辟和含抗日根据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9.顾鸿,1915年生,庐江县人。1941年10月与陈仁洪组建和含指挥部,任副指挥。组织首战螺蛳滩、巧打陶家厂、夜袭南义镇等战斗。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0.张铚秀,1915年出生,江西省永新县人。1943年春到1945秋,张铚秀在新四军第7师含和支队任参谋长,积极组织参加和含地区抗日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1.杨汉林,1915年出生,江西兴国县人。1943年3月,任新四军含和支队政治部主任。1944年6月,任中共和西县委书记,配合和含地委和含和支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2.石瑛,1916出生,陕西省长安县人。1945年4月,石瑛和覃健率领独立旅南下皖江,支援7师抗战。4月下旬,率部参加保卫和县金城、绰庙集等战斗。1964年晋为少将军衔。
13.蔡永,1919年出生,江西省泰和县人。1945年4月任新四军独立旅二支队政委,随独立旅支援7师战斗在皖江地区。先后参加夜袭赤镇、保卫金城,攻打襄安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4.张竭诚,1917年出生,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典明乡张石河村人。1945年4月,任独立旅第3支队长,随独立旅南下皖江,率先攻克赤镇,在此组织参加保卫和含根据地的战斗。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军衔。
15.李少元,1915年出生,湖北省英山县人。1945年4月,带领3支队随独立旅南下支援7师,和张竭诚支队长带领3支队首战夜袭赤镇,保卫和县金城、绰庙集,打击日伪顽。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6.余明,1914年出生,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四冲人。1943年,随7师代师长谭希林率16团取道江全县,参加拔除江和全县部分顽军据点战斗,1945年参加和县雍家镇歼灭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7.邬兰亭,1917年出生,安徽金寨县人。1943年9月任2师6旅16团1营营长,随谭希林旅长调入7师。1945年先后参加和含地区的运漕、雍家镇歼灭战。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
18.肖选进,1920年出生,金寨县斑竹园镇肖家湾人。1943年9月任2师6旅16团1营副营长,随谭希林旅长调入7师。1945年先后参加和含地区的运漕、雍家镇歼灭战。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19.朱鹤云,1912出生,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人。他先后任新四军第2师6旅16团营长、团参谋长、团长,第7师19旅55团团长等职。1945年参加和县雍家镇歼灭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20.黄仁廷,1911年出生,安徽省六安市人。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9团2营营长。1938年10月,组织参加含山运漕抗日歼灭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21.李士怀,1911年出生,河南省商城县人。1938年任新四军第4支队9团副营长、教导员,参加含山运漕抗日歼灭战。196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22.何志远,1912年出生,湖南浏阳人。1945年7月任含和支队政委、地委书记。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23.吴华夺,1917年出生,河南省新县陈店乡细吴村人。1939年5月,率部在和县金城庙采取“打资敌”办法,解决自身军需供给。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24.熊应堂,1911年出生,湖北省黄安华河区熊家湾人(今湖北红安)。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5年参加和县雍家镇歼灭战。1955年被授予晋升为少将军衔。
25.李元,1917年出生,湖南平江县人。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2年冬,率部执行新四军第7师护送100多民工运输军需物资到盐城军部任务,途径和县香泉石灰张地区,打败阻截的日军。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