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扎根泥土:从实验室到田埂的使命传承
2003年的春天,姜曙霞带着对杂交水稻的执着走进灌阳的田间地头,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作为袁隆平院士生前亲自指导的科研团队骨干,她始终铭记“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四良配套理念,将院士“高产更高产”的追求化作行动纲领。2017年,她带领团队在灌阳县实现“超级稻+再生稻”亩产1561.55公斤的世界纪录,让袁老的“吨半稻”梦想照进现实;2025年,由她主导选育的星两优98、星两优1000通过国家审定,五年内预计推广300万亩,增产增效3亿元,续写着“禾下乘凉梦”的新篇章。
二、破局攻坚:科技赋能守护粮食安全
面对土壤重金属超标的行业痛点,姜曙霞以人大代表身份连续五年深入调研,足迹遍布广西32个产粮大县。2023年,她带领团队利用生物刺激素改良技术,在灌阳试点田实现镉含量降低百分之42、砷迁移率抑制百分之60的突破。这份带着泥土气息的研究成果,直接推动自治区出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为粮食安全筑起绿色屏障。在2024年桂林市“现代水稻产业园”里,她创新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2500户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让科技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三、智创未来:新技术重塑农业图景
“传统育秧一亩需80工时,智能直播只需4小时!”2025年5月,在灌阳县邓家村的观摩会上,姜曙霞展示的水稻种肥同施智能直播技术引发轰动。这项减少育秧环节、精准控种控肥的技术,使播种效率提升20倍,肥料利用率提高百分之35,直击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痛点。作为自治区“种业振兴”专项督导组专家,她推动建立的2万亩水稻全产业链开发示范区,集新品种展示、生态种植、精深加工于一体,2025年产值突破1亿元,打造出广西现代农业的“样板间”。
四、品牌筑基:让世界记住“隆嗲嗲”味道
“袁老常说,好种子要长出好稻米。”姜曙霞深谙品牌价值,以院士工作站为依托,整合灌阳六次高产攻关经验,创立“隆嗲嗲”大米品牌。通过统一质量标准、地理标识认证和文化IP打造,她将稻米蛋白质含量精准控制在百分之7.5-百分之8.2的黄金区间,直链淀粉稳定在百分之15-百分之18的适口范围。如今,“隆嗲嗲”已通过欧盟有机认证,2025年出口订单突破5万吨,成为“桂林米粉”产业链上游的金字招牌。
五、履职为民:人大代表的初心答卷
作为连任三届的自治区人大代表,姜曙霞始终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承诺。她提出的《关于强化种质资源保护的建议》被列为重点督办提案,推动建成广西首个杂交水稻基因库;《关于完善粮食生产补偿机制的建议》获自治区财政厅采纳,新增3.2亿元专项补贴;牵头制定的《水稻机械化种植补贴标准》使全区机播率从百分之18跃升至百分之67。2025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之际,她再次提交《关于设立南方稻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议案》,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奔走呼吁。
结语:
从青丝到华发,姜曙霞用22年光阴诠释了一粒种子的力量。当记者问及“为何执着于稻田”时,她指向试验站前袁隆平院士手书的“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碑刻:“这里不仅镌刻着院士的初心,更承载着中国饭碗的未来。只要土地需要,我永远是那个追着太阳奔跑的‘稻浪守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