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今,活跃在报告文学创作阵地上的报告文学作家,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媒体战线上的新闻记者。这种现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是十分少见的。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体制、政治环境及种种政治原因造成了几乎所有的新闻记者的思维、采写活动均受到了客观的限制。思想禁锢,使他们的新闻写作大多囿于“八股”僵化的形式,很难拓展出开阔的文学天地。因此,许多有志于报告文学创作的新闻记者,虽然努力进行了文学尝试,但绝大部分记者却难以跨越过新闻与文学的“高门槛”,圆其“文学梦”。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政治及意识形态开始逐渐活跃起来。政治环境的宽松与开阔,使新闻媒体的采写也有了新的生机,新闻消息也开始走向生动活泼,有了些文学色彩,强化了可读性。新闻与文学的“门槛”也便逐渐低了下来,一些富有文学才气的记者在采写新闻的同时,也逐渐投身于报告文学创作,成为报告文学队伍中的生力军。其实,在这方面,我党是曾有过其传统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就有不少新闻记者采写了许多优秀短篇报告文学,发挥了“文学轻骑兵”的快捷作用。
长期工作在新闻战线的资深记者张亚明,就是这样一位兼备新闻和文学素养而十分活跃的报告文学作家。
报告文学作家应是生活的拥抱者。现在供职于中国矿业报的张亚明,走上报告文学创作这条路与他丰富而曲折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张亚明从中国国画之乡萧县农村走来,“文革”后期中学毕业就到公社报道组,1978年考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5年从事新闻工作之后,他便拼命“向生活的每一天挑战”,采访、写作成了他生活的唯一。从淮北乡村到文学殿堂,从火热矿山到繁华城市,生活轨迹跌宕起伏,使他得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观察社会、思考人生,于是,他的名字便在省及中央各大媒体上频频出现,并有20多篇优秀作品获得国家、省各类好新闻奖……
报告文学所具有的新闻性、现实性、真实性的特性,为富有文学才气的记者进入报告文学创作阵地准备了独特的优势。因为年轻的文体——报告文学,本来就是文学与新闻结缘的新兴文体,优秀的新闻记者只要具有报告文学创作的素质条件,只要具有相当的文学素养,并不断学习、汲取新的营养,努力提高文学修养,成为出色的报告文学作家便有了可能。
从其人生阅历和创作成果上来看,我们认为张亚明正是这样一位出身记者而富有文学才气的报告文学作家。诚如作家鲁彦周、陈登科分别撰文所说的,张亚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新闻与文学相融合的独特视角,使他的作品“着眼立足于‘报告’,精雕细刻在‘文学’,以充满激情的笔调,忠实地记录了变革年代的火热的生活”,“从而呈现出一种五光十色的旋转的美。”
二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因此,报告文学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与社会主旋律、国家政治生命、人民切身关注的生活,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也就是说,她一出现,便义无反顾地以独特饱满奔腾的热情,勇敢地走进火热现实,感应时代节拍,关切多彩生活,倾吐人民心声。作家、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家只有到生活中去,到最底层去,才能写出反映人民心声的好作品来,才能称得上人民的忠实代言人……
张亚明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新闻工作实践,使他成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纪实者、见证者,所以,他不仅在新闻业务上获得了突出成绩,报告文学创作方面也有相当的作为和颇丰的成果。打开他已出版的《旋转的人生坐标》、《人生的雕塑》、《歌颂与诅咒》等数部报告文学集,你会明显感觉到一股特别浓烈的现实性时代气息。张亚明怀着满腔热情、肩负时代责任、饱含社会良知,热心关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变革及人民命运,切入生活深层……
从张亚明的这部新作中可以看出,他把关注的目光又投向人们少有熟悉的中国地质勘探领域,在弘扬主旋律、高唱正气歌方面进行了新的追求。《中南海的抉择》堪为这类题材的代表作。面对我国矿产资源危机的到来,作家从宏观的视角,扫描了我国“危机矿山找矿”这一伟大实践活动,写出了中南海的睿智抉择,政府高层的运筹帷幄,科学家的无悔追求,地质人的拼搏悲壮,经纬交织,大开大合,激情洋溢,饱含思辨。《“皖军”大提速》、《一路高歌向天涯》、《多棱的赵文生现象》、《陈少华的创业哲学》、《黑马,从雪域高原冲出》、《重扼下的牧歌》等一组作品,热情讴歌了中国地质人在社会转型期那种尴尬无奈境遇中“永不言败”的生命律动,翔实记录了广大地质人挑战自我、再创辉煌,由洼地走向高山、由卑微走向崇高的艰苦嬗变过程,有血有肉地塑造出地质人所独具的典型性人物性格,深刻揭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时代主旨,真实可信地把李学文、张祥斌、赵文生、陈少华等一批远见卓识、激流勇进的时代先行者形象推到读者面前。《历史与现实的交响》、《牵着太阳前行》、《夸父的子孙》几篇作品塑造了严洪泉、张俊、裴佃飞、许炜、杜华东等一系列变革时代矿山企业改革者的形象,在社会生活的动荡和裂变中,深入发掘了人物力求在火烫生活中勇于创新、完善自我的本质性格特征。《假如,当官都象李敏华》、《“安民”新曲》等多篇反映“人民公仆”的报告文学,无不生动地记述了李敏华、刘安民、邓强等一批共产党干部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干实事的感人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关心民众疾苦、维护人民利益、匡扶正义、执政为民的优秀品质和时代精神。可以说,书中的每篇作品,都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厚积薄发,都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希望心声,都给人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和力量。
张亚明创作的《孤山情》也颇具震撼力:作品在时空转换中全景表现了一场矿难的生死大营救,热情抒发了作者对党、对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由衷热爱和赞美;《寻找失落的文明》,则表现了作家对发掘古文明此类题材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被评论家曾镇南称为“一篇别开生面的佳作”,“笔墨兼备文史,行文并重情理,语言在凝练中见奔放、深沉中见激情,不仅展示了作者训练有素的艺术功力,也充分展现了恢宏与幽深的大运河文化底蕴”。
三
文学评论家李炳银曾这样说过:“张亚明是个能够把持住自己而态度严肃的报告文学作家,他不为浮躁的生活现实所影响,不被太多的诱惑所左右,执著地关注着中国改革进程和社会人生中的美丑现象,所以,报告文学对于他就带有事业和生命的意义”。“他对社会生活事件人物的判断具有时代感,他把自己的热情和作用投向了一个个代表时代潮流、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改革者;他把自己的同情和支持奉送给了那些不屈服命运压力和无私关怀他人命运的人们。这种合拍于时代精神的舞蹈,这种关怀生命主张正义的行为,表现了张亚明的一种人格特点和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报告文学的题材选择趋向和内容判断。”
这段评论,不仅是对作家张亚明人格特点和道德准则的肯定,也是对其创作的题材选择和价值趋向的准确表述。
张亚明的报告文学作品,涉猎的题材大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较强的政治性。“与党与民,忧患与共,歌哭与共”,记者的良心与天职,使张亚明时时感应着中国改革的脉动。从事记者工作,他以敢于和善于开展舆论监督而享誉新闻界,表现在报告文学创作上,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就显得更为强烈、更为突出。在《站着走路的猴子》、《愤怒的白鲢鱼》、《311国道劫案备忘录》、《五沟大贿选》等作品中,作者都以敏锐大胆的参与意识,直面生活,干预现实,剖析社会,以尖锐的笔触与特质对生活的光明面和现实的阴暗面,对人们最敏感与最关切的社会问题,进行宏观与微观的透视,直至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领域的问题,或是热情讴歌赞颂,或是勇敢揭露鞭挞,并予以深刻地思考及寄于焦灼的忧虑,与人们的兴奋心理、痛苦心理、忧思心理切合一致,产生强烈的心理撞击,使作品收到了贴近生活、与人民共命运、同呼吸、共探求的可喜效果,从而引导启迪人们进行新探求与思考。
或许有人会认为张亚明专爱挑毛病,揭露阴暗面,似乎有些离经叛道。其实张亚明一直是以寻找生活中美的元素为要旨。在一篇采访札记中张亚明这样说过,他是“努力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冷峻的笔触去解剖社会的‘痼疾沉疴’,展示病态的人生世相,目的是敲响振聋发聩的警钟,提示事件包蕴的思想内涵,正如鲁迅所说,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此警示人们。”
四
张亚明新近推出的中篇报告文学《苍天无泪》,进一步彰显出这位作家的责任感、关注社会命运的可贵胆识以及作品干预生活的现实冲击力。作者对一起不该发生而愈演愈烈的“产权转让”闹剧,进行了连续五个多月艰辛而充满风险的跟踪暗访,透彻地曝光了安徽省濉溪县以“企业改制”为借口“政私勾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职工权益受损的丑恶内幕……
作者在采访中,原汁原味记录了群众的积怨:“下派书记要卖矿,几个‘跑堂’跟着上,濉溪百姓遭了殃”,“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政绩是假的,升官是骗的”,“他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垮了,财政空了,百姓穷了,有人发了!”……作品揭露了个别地方党政领导畸变的权力观:“党就是我,我就是党!”完全背叛了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的宗旨。濉溪百姓义正词严地责问道:“他们不是整天咋呼要做人民的‘公仆’吗?‘公仆’怎么反把主人送进大牢啦?”“他们不是口口声声代表国家、人民的利益吗?怎么还去逃国家的债、抢人民的财产呢?”“他们不是大会小会喊着‘三个代表’吗?咋又编瞎话去骗上级党组织呢?”……
当然,作家也捕捉到在这“产权转让”闹剧之外的正义声音,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投出“神圣的一票”,与县领导唱起反调;退休的县级老干部,不管县里最高领导人的调子如何定,也不管自己的身份已是无权的“官”,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强烈呼吁:“闹剧”该停演了,国家、人民的利益不许侵犯……
大胆揭露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阴暗面,无情鞭挞残存在某些党员干部头脑中的旧思想和旧作风,猛烈抨击某些习惯势力,是张亚明《苍天无泪》、《五沟大贿选》等作品的基调,也是他的报告文学赢得社会关注和读者兴趣的关键所在。在世俗的喧嚣与浮躁冲击着文学抑或整个文化的今天,我们看到报告文学作家张亚明仍然在自觉履行着“铁肩担道义”的使命,以满腔激情与理性思辩的有机结合,以突兀的胆识富有穿透力的语言表达,体现了报告文学关注人们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参与功能,发挥了报告文学这种“文学轻骑兵”的战斗作用。
《苍天无泪》这部反映企业改制中煤矿工人命运社会现实焦点作品的采写、创作、发表,进一步表现出报告文学作家张亚明敢于以良知用笔为人民呼喊的人生观、责任感,无私无畏的胆识;也明显地表现了他的报告文学创作特色:观察敏锐、走出现实、视角独特、敢冒风险、勇于思辩、震撼社会……
张亚明不愧是一位特别能战斗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一篇篇好作品如同一匹匹驰骋千里的“文学轻骑兵”。
文学表现力的加强和表现手段的丰富,是报告文学走向成熟的基础。就张亚明的报告文学创作历程与现状来看,还希望他在采访的深入、素材的剪裁、文章的构思和文学色彩的增添加强方面,能够进一步探索提高。
祝张亚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报告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