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与刘源将军合影

作者在四都红军首次入闽纪念馆为刘源将军一行讲解

作者与红军医学博士涂通今将军合影
刘少奇(1898年-1969年),湖南省宁乡县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刘少奇同志在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执行局委员长及福建省委书记期间,先后两次到四都,在四都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与四都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1934年4月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已到了疯狂的地步!闽西苏区正处于四面受敌,极为艰难困苦的时期。
敌部从四面八方向苏区集结包围,苏区的范围逐渐缩小,苏区形势日益严峻!苏区中央局对苏区日益严峻的局势深感忧虑。为此,进行战略转移已摆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早在四、五月间,红军主力曾准备撤出中央苏区”(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共福建地方史》 第551页)。福建苏区作为中央苏区的屏障尤显重要!因原福建省委书记曾洪易于4月间调回中央组建抗日先遣队,苏区中央局决定,派曾较长时间在汀州指导工作且熟悉福建的省、县党政军干部,了解汀州各方面情况的刘少奇同志担任福建省委书记(《长汀县志》第20页 三联书店 1993年8月第一版)。
刘少奇同志一上任,就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召开省委干部和各县委负责人会议,亲自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重要局势报告,布置当前工作。要求干部组织各县军民一方面抗击敌人进攻,一方面抓好夏粮收成和做好支前工作。严格要求省委干部,处处要以身作则,认真负责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并着手筹建福建苏区游击根据地。
四都南与武平接壤,西与江西瑞金、会昌两县毗邻,当时的地域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含解放后五十年代独立的红山公社和划给古城的五个行政村)。广大乡村都散落在归龙山脉,山高林密、物产丰富、粮食自给有余,是一个踞退两宜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四都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非常好。自从1929年红军从这里首次入闽,共产党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后,革命形势一直如火如荼,这里成为苏区中的苏区。红军后方总医院、红军兵工厂、红军造币厂、红军制药厂、硝盐厂等许多重要机构设立于此。因此,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考虑,将游击根据地建立在四都,在当时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福建省委书记刘少奇经过多方考察、深思熟虑,决定建立以四都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划小行政区域。从原长汀、兆征两县划出部分区域组成汀西县,管辖濯田、四都、红山、横田岗、东陂岗等五个区。为更好地进行游击战,省委决定实行干部本地化,派当地人曾洪飞任县委书记、赖兴银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县委、县苏驻当时的四都区委、区苏所在地--红都村世昌公祠。
在组建汀西县期间,刘少奇同志亲自到四都,与汀西县委县苏的领导同志一起走访群众、视察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等单位。并召开积极分子会议,布置工作。特别针对四都的留守工作进行部署:一、加强党对地方的独立领导,准备被敌人割断联系时能独立作战;二、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三、建立党的秘密组织;四、加强提运粮食到四都山区,树立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思想;五、继续深入肃反工作。动员男青壮年奔赴前线打仗,妇女同志担当在家种田支援革命战争光荣任务。(政协长汀县文史资料编辑室《长汀文史资料》第四辑65页《长汀县革命斗争史大事记》 长汀县革命纪念馆 1983年6月1日出版)
刘少奇同志住在汀西县委所在地赖氏世昌公祠,在区委书记赖兴银家搭伙食。
当时正值春夏之交、青黄不接之时,老百姓们的粮食所剩无几,到了很难维续的地步。天天是清可照人的米饭汤、咸菜配腌地瓜。当地的老百姓倒无所谓,但对于刘少奇这个外地人来说,可就受罪了!口味不合还是小事,没吃惯的人吃这腌地瓜,不但难消化,还会返酸水,极其难受!
但刘少奇同志的工作并没有受丝毫的影响。今天到兵工厂视察弹药生产,明天去制药厂检查督促药品的产量,晚上还要找老百姓座谈,了解当地的情况。头脑里还要思考那么多的省级机关如何搬迁、布局等等事情。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不分昼夜拼命地工作,正当年富力强(36岁)的他竟然脸上出现了菜色。看了令人心痛!
区委书记赖兴银看在眼中,痛在心里。他在想弄些什么东西给刘书记补补身子,在这关键时刻决不能让刘书记的身体累垮了。但在那个时候,又实在拿为出什么东西。他思来想去,只能动用乡亲们拿来准备送交红军医院的鸡蛋了。于是,他拿了两个鸡蛋,交给妻子程义妹,蒸好给刘书记吃,补补身子。
当热气腾腾的鸡蛋出现在刘少奇的办公桌上时,他大吃一惊,说什么也不肯吃,说:“吃这两个鸡蛋等于吃掉了两只鸡!如果这两只鸡长大后又可多生好多蛋,为革命战争多做贡献。我一个健健康康的人,吃鸡蛋不是浪费嘛? ”
原来这些鸡蛋都是要送到四都红军医院,然后将蛋黄和蛋清进行人工分离,蛋清送到兵工厂去做粘合剂,蛋黄留给医院的伤病员增加营养。
刘少奇同志得知情况后,语重心长地说:“这可是乡亲们支持革命的物资,是乡亲们滚烫的心啊!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私自动用这东西。”赖兴银连忙点头称是,口中连说:“下不为例、下不为例。但这蛋已蒸熟,装不回去了呀!”并表示等过两天圩天时会买回去。刘少奇最后拗不过赖兴银的劝说,才吃完了碗中的鸡蛋。赖兴银收拾碗筷要离开时,被刘少奇叫住,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光洋,不由分说塞进赖兴银手中,说:“这是我吃鸡蛋的补偿,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占公家的便宜!等圩天时,你把这钱全部拿去买鸡蛋,送给医院的伤员同志们补充营养,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上战场,为苏维埃多杀几个白狗子!”
作者简介
赖光耀,男,中共党员,红军后代,汀西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赖兴银嫡孙。 1979年高中毕业,1982年1月—1985年8月在四都兽医站工作,任兽医技术员; 1985年9月—1987年6月在四都中学代课,任美术、音乐教师; 1987年7月—1994年9月在四都文化站工作,任站长,1992年在厦门大学中文系群众文化管理干部培训班学习并结业。 1994年10月至2024年4月在长汀农行工作,现已退休。期间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习,毕业。 现为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民俗学会会员、刘少奇思想研究会会员、长汀县政协文史研究员、长汀县赖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中共龙岩市党史学会秘书长。 1991年 《灯盏糕》等5幅农民画入选福建省首届书画节展览; 1994年 杂文《莫以金钱论英雄》在中国文化报发表; 1996年3月 宣传画《存款到农行 生活美如画》获全国农行系统书画摄影大赛优秀奖; 1998年3月 客家学论文《汀州传统婚俗》入编由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联合出版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之六; 1998年8月 散文《爱上打杂这一行》获中国城乡金融报98年度“情系农行”征文优秀奖; 2002年 客家学论文《四都的宗族与庙会》、《四都镇渔溪村石圣祖师崇拜》、《四都镇归龙山的罗公祖师崇拜》分别入编由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联合出版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之15、16。 2002年10月 书法获福建省农行系统职工书法大赛三等奖; 2003年8月 书法入展首届中国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展览; 2003年12月 书法入展“全国百名书家写《兰亭》”书法展览并入编作品集; 2006年10月 书法入选西泠印社首届手卷书法展; 2008年 被评为全国农行系统第四届优秀书画人才; 2011年 编著《青山作证——四都人民革命简史》一书; 2012年 论文《试论福建省委迁移四都的原因》入选纪念福建省苏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交流并入编论文集; 2016年 论文《刘少奇同志任职福建省委书记时间考证》入选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办“刘少奇与中央苏区”学术研讨会交流并入编论文集; 另有十多篇党史、民俗研究文章(如:“刘少奇与汀西县委县苏”、“鲜为人知的苏维埃纪念碑”、“英雄的四都 奉献的四都”等)发表于刘少奇纪念馆馆刊、福建党史月刊、长汀文史资料等刊物。 2017年始,被龙岩市委党校、长汀县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聘为兼职教师。 2018年12月,自撰联《初心不忘,金穗拓开兴业路;使命永铭,农行架起富民桥》获农总行2019春联大赛一等奖。自撰联《好领导带好员工事业蒸蒸上,新年度创新业绩收入节节高》获农总行2019春联大赛三等奖。 历时三年,编校《峥嵘岁月 烽火汀州》(《红色中华》里的长汀),共24万字。2024年8月出版。 2021年4月 论文《刘少奇长征前在四都的革命实践》荣获“纪念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60周年学术研讨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奖。 2021年7月 编著出版《红色馆前》、《红色四都》两乡镇革命简史,共20多万字。 2022年,受长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之托,收集“长汀县革命烈士事迹”材料,共收集120位革命烈士事迹,约10万字。 2023年,历时一年编著《英雄四都——四都革命故事选》,共20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