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哥其人,乃奇人。陆哥生于中原,求学事业于京师最高音乐学堂,兼任中国笙学会会长。门下弟子数千,任职于各大名校,常年巡演于五湖四海,潜心改良传统笙器,组织统编高校教材,热心公益,才华横溢,名满天下。
余初不识,偶加为微友,方知陆哥之才,之品,之事,钦佩之至。
某年,已是深秋,天不算凉,心是热的。致电久慕之人陆哥,孰谓陆哥即安排面见。陆哥身兼多职,百事缠身,仍抽金贵时间见我这个一介布衣,讨食奔波的乡党。相见之日,陆哥邀数十人作陪,一一敬酒,觥筹交错,相谈甚欢,陆哥待人宽厚诚恳,热情之心溢于言表。
翌日,邀陆哥和在京朋友相聚,至场之人皆是名家,大家畅谈了往事,工作经历和感悟,酒酣耳热之际,大家互送自已新作,气氛热烈。相托一事,陆哥欣然应允,我很开心感激,虽第一次见面,没想陆哥爽快答应。因路途遥远,此为唯一一次见陆哥。
归来后,再仔细看了陆哥的过往成长纪事,对陆哥有了更深的认识,或许是他人品,人格升华的原因吧。
陆哥的家乡豫南,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多代帝都之地,土地肥沃,人民勤劳,民风淳朴。少年时期的陆哥,恰逢多灾多难的时代,家中兄弟多,粗生粗长,物质极度匮乏是哪个时代的特征。家中几兄弟为了生活,风里来雨里去的往事,让人看了不禁潸然泪下。也使我们感受了自已的父辈和整个时代就是那样的坚持着,活着,让人感慨万千。他家困难之际,善良的村民,即使自已不宽裕,也送衣粮过来接济。在人生命运的重大转折的时候,又是乡亲们用皮筏子,七八个人不顾危险在洪水波浪中把小小的他送到了对岸。给了幼小的他莫大的安慰,报恩之心常存心头,也为他成名后反哺家乡埋下了伏笔。我使我想到了同为邻近之地的老家,在那时黄河水泛滥,有逃难之人到家门口讨饭,父母总是把刚蒸的白馒头递过去,并盛上一碗饭过去。那时尚是年幼,但仍记于心。这和当前因个别现象,有人地域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想这或许使陆哥那么热心家乡的公益原因吧。他投资兴建了学校,文化馆,舞台,公路等,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常常邀请演艺名家来表演,数十年来,他一直关注和支持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对家乡的热爱已经深深的镶嵌在他的骨髓之中。
文风浓厚,名人辈出,学术大家灿若星辰的南阳盆地。无论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还是写出了震古铄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皆是顶流,只能望期背而不能登其顶。或许先辈大家们启迪了陆哥,少年的他已展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用天资聪颖,骨骼清奇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没有受过专门学习,跟着别人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也能吹拉弹,样样都不孬。更能自我参悟了用肺吹吸气这种方法让乐器更好的表现技巧。即是在和大人对阵的乐器比赛中也获得了胜利,从而为他收获了更多的表演机会。在中央五七干校音乐学院的老师来选拔人才时,见惯了大场面的他们,也对小小的陆哥啧啧称赞,爱才,惜才使他们在陆哥不符合条件,竟破格录取了他。从而使陆哥走上了开挂的人生。在音乐学院,他学习了多种乐器,唢呐,笛子,笙,打击乐等,后来专攻笙,12年的专业音乐教育,使陆哥如虎添翼,乐器演奏炉火纯青。从此在中国音乐学院开始了教学,科研创新的道路,在各位名家退出工作岗位后,陆哥成为当之无愧的笙界第一人,连续多届中国笙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多所大学教授。他传承先辈们的优良的演奏技艺,又发展了新的技法。创作了可以流传千古的名曲,又对笙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为了中国笙的事业发展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至今陆哥仍旧引领着笙器向前大步前进。
重情重义,互帮互助,热情友好,乐观向上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原人民的做人做事格守的道德标准。陆哥少年时代,六兄弟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兄弟们互帮互助,为了大家活的更好,做出了自我的牺牲。这在陆哥的回忆文中用饱满的深清描写了过往,并使他回忆起来眼泪丝丝。或许这滋润灌溉培养了陆哥为人热情,豪爽的性格。家乡的朋友,乡亲到京,第一个想到的是陆哥。陆哥必是和大家豪饮一翻,并且畅谈友情,乡情。使我们觉得这不是一个学者,是一个可以肩挨肩,头靠头的挚友,可以随心所意的发小。询问事情或帮助之事,陆哥必细心耐心讲解。陆哥对学生的关爱和支持也是倾注了很多心血,帮其开办独奏会,并邀名家到场支持指导。这在陆哥的陆福阁研究会的里面有介绍。即使和陆哥不是很熟的人想找他帮忙,他也同意并认真教习,使那人的小孩顺利考上了重点音乐学院。我和陆哥共同认识的朋友,都对陆哥的为人处事敬佩不已。得道多助,为什么大家对陆哥尊敬有加,为什么陆哥一呼百应。陆哥用他的善良,热情,乐于助人,重感情,感动着我们。使我们保持着向上的做人风格。
虽然几年没有见到陆哥了,但脑海中总是记得很清楚:肤色微红,长发稍微有些卷曲,身板挺拔,说话低沉,面带微笑,颇有艺术家气质的他向我走来。这是一个兄长,一个智者,一个饱经风霜的成人,一个好人。我常想起他。
——记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笙学会会长李光陆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