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中红网-滕非:大运河边的村庄
作者:滕非
浏览次数:
2024-08-12 17:16:40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1

    村子东面有一条河,村里人都习惯称它为“河”,从不见有人叫它正式的名字。但在很多年里,这条河仿佛就是村庄的灵魂,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依赖和寄托。

    那些年,村庄里的生活简单朴素。当时谁也没有注意,大家所有的日常活动都是以这条河为中心的。每天早晨,当薄薄的晨雾里传来声声鸡叫,沉睡了一夜的村庄慢慢醒来。狗呀、羊呀、驴呀、牛呀也全都跟着醒了,家家户户窗口陆续亮起了灯。

    听见豆腐匠清脆的梆子声一响,人们便知道天已经大亮了。男人们挑起水桶去河边打水,女人则在家里忙着生火做饭,并里里外外收拾着一些家务。

    太阳升起来以后,村庄上空飘着缕缕炊烟。女人们从灶间将做好的早饭端上桌,一家人开始围在一起吃早饭。吃过早饭,大家都开始忙一天的活计。大人们该下地的下地,该上工的上工。孩子们则背起书包,一路小跑来到学校。

    白天,村庄里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忙着。日落西山,暮色四合,河边又漂来一团团轻雾。它们不断滚动着,一点点将村庄和田野包围。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里,家家户户窗口又陆续亮了,村庄上空依旧全是炊烟的味道。

    夜幕刚刚降临时,天空仍是蓝色的。后来,终于变成了深不见底的黑色。一颗颗星星闪亮着,如宝石般点缀着总也看不到尽头的夜空。鸡不跑了,狗不叫了,村庄也终于安静下来了。夜静更深,人们枕着水声缓缓进入梦乡。

    睡在运河边上,人们心里始终是踏实的。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循环着,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打乱这一惯常的节奏。当时大家谁也没有想过,自己会不会有一天将走出村子,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2

    知道村东有这条河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

    那时候在我眼里它只是一条河,一条平凡而普通的河流,既没有什么光环与稀奇,也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我和一群孩子整日在蓝天下的河滩上疯跑,冬天溜冰,夏天游泳,不跑到筋疲力尽从不回家。

    小时候,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河边的村庄。它地处北方平原,依偎着一条大河。住在这里的人们日出即作,日落而息。村庄里鸡鸣狗叫,生老病死,拥有一种简单、朴素而宁静的秩序,谁也不关心村庄外面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直到后来,随着一天天长大,我们这些整日在河滩上玩耍的孩子开始背起书包上学。有一天,地理老师告诉我们,村东这条河就是课本上的京杭大运河。在那一瞬间,我心头强烈地动了一下,感觉某种东西像是在我的世界里被突然打开了。

    在此之前,我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整个村庄,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根本就没有见过。当知道这条大河不但连接着村庄之外,而且还连接着许多遥远而神秘的历史,我一时叹为观止,甚至久久不能平静。书本上的事物不但突然变成了现实,而且还近在眼前,这一发现让我很长时间都兴奋得如醉如迷。

    很快,大运河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不但开启了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同时还引导着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一切。我开始结合着有限的书本知识,一点点去观察并认识周围的一切,并努力分辨着现实与书本的种种不同。

    慢慢地,我对这条河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大运河从南到北几千里,两头分别连着通州和杭州。它太长了,而且由多条河流连通而成,每个河段也都有着一个独立的名字。村子东面这段运河称卫运河,它北起德州,南至临清,二百里水路曲曲弯弯,看上去就像一根绕在一起的绳子。

    那些年,大河水流丰沛,宽阔的河面就像一面镜子,映着上方蓝蓝的天空。腥腥的河风不时吹来,蓝天和云朵倒映在河面上,看上去就像一副画。每天一早一晚,村庄和田野都氤氲在一团薄薄的雾里,让人感觉如同进入了仙境。

    3

    村庄生活是宁静幸福的,我们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那时候,我不知道也从没想过上学读书是为了什么,就像大人们不知道河里的水什么时候会涨,什么时候会落。冬去春来,大运河里的水涨了又落,落了又涨,河堤上和村庄里的柳树榆树也都一点点长高变粗,我们这些孩子也都一天天长大了。

    随着读书越来越多,我不但知道身边有着一条闻名遐迩的大运河,知道了沿河一带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天下北库”所在地,而且还知道了大人们之所以让我们努力读书,就是为了有一天能从这里走出去。

    村庄里的人并不关注,一条河流和一个村庄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听老人们讲,在老年间,村东这条大河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河里每天都会过很多船,既有木船,也有突突冒烟的小火轮。早年间村子里有停船的码头,人们管那一带叫做黄渡口。黄渡口上不但有货场、煤场和粮栈,还有着多家批发日用百货的店铺。每当黄渡口有船停靠,十里八乡的人们就纷纷赶来进货。

    当然,这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大河两岸还是一个经济繁荣、商品流通发达的富饶之地。像我们这样一个靠水吃水的村子,不但黄渡口三教九流、商贾云集,村里人的衣食住行也都离不开大运河。那时候,村里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种地为生,另一类则在大运河上吃饭。有人在码头开店铺,有人当搬运工做苦力,还有人做拉船的纤夫。

    每当听老人们讲起这些,我们总是那么地兴奋神往。一年又一年,河里的水大了,又小了。码头上的船来了,又走了。那些年,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村庄与大运河之间始终有着一层紧密的逻辑。虽然大家谁也不曾留意,但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雕刻着大运河的影子。

    4

    谁也说不清到底是先有了运河,还是先有了村庄。大河哺育滋养着村庄,同时又影响改变着这里的人们。

    在记忆里,老人们似乎每年都在担心河里会不会发大水。

    当年,整个村子全座落在河滩上,只要一发水,大水很快就会漫进整个村子。人们记忆最深刻的是1963年那场洪水。那场水不但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听老人们讲,那一年很长时间村子全泡在洪水里,村里村外到处是鱼,抓都抓不完。村里的房子几乎都倒塌了,地里的庄稼既不能收、也不能种,而且还淹死了不少人。

    那场洪水最终耗尽了村庄积攒多年的元气。洪水过后,人们开始动了搬迁的念头。最终的大搬迁发生在1970年,为了彻底解决水患问题,人们依依不舍地将整个村庄搬到了河堤以西。大搬迁历时三年,自此以后,村庄与大运河之间隔出了一道高高的河堤。

    村庄与大运河的距离远了,不想河里的水也在一年年见少。不知什么时候,南来北往穿梭如流的船只也都一个个不见了。

    最初,人们怀大河缺水是因为气候干旱。其实他们并不了解,是上游修了一条渠道,分走了一部分原本注入大运河的水流。村庄搬迁以后,黄渡口虽仍在原地,却也因为水运废弛被慢慢荒弃掉了。如今在河滩上,仍随处可见一些残砖破瓦,也可以见到一些残留的煤屑碎块。据老人们说,那里就是当年煤场的位置。

    河里的水虽一年比一年少,却仍有一条木船倔强地维系着村庄与大运河的联系。一位老艄公日夜吃住在船上,保证着两岸人们的穿梭往来。再后来,河上修了一座水泥桥,老艄公和船也全都消失不见了。

    让人更没想到的是,随着河里的水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大运河竟然断流了。自断流以后,村庄与大运河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们与大运河也日渐生疏。再后来,连同许多村庄一起,沿河一带竟被划入了黑龙港流域。自此,村庄与大运河有关的属性渐行渐远,直到它彻底在人们的生活里消失。

    5

    这些年,我目睹着大运河与村庄的变迁。

    河里的水时断时续,村里的人也越来越少,人们都争相着去外面闯世界。随着公路交通越来越普及,当年富庶丰饶的村庄慢慢沦落成了一个边远的偏僻之地。连我们这些在大运河边长大的孩子,也都陆续离开故乡,不知不觉间成了远走他乡的游子。

    村庄日用品的流通方式也一直在不断升级。最初是林立码头的一间间店铺,后来是运河大集,再到供销社,再后来又有了小卖部,然后一家家小卖部又升级成了一家家乡村超市。近几年,乡村超市又被一家家更为实惠便捷的电商取代。

    商品流通方式的不断升级,充分见证着乡村经济的一次次发展变迁。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在慢慢改善着,砖房取代了土坯房,高堂大屋的楼房又取代了砖房。如今,村里村外的街道全都完成了硬化,村庄里日常的运输和交通工具也从手推车、驴车马车牛车自行车发展到拖拉机、汽车和电动车。只是住在这里的人们不曾注意,虽然他们与村庄的关系没变,但在村东流过的那条大河已经在他们的世界消失,很多人甚至都已经遗忘,在自己身边还有着这么一条大河。

    大运河的辉煌虽已不再,但沉寂多年的村庄却一直没有停止发展。只是受地域所限,又加上对农耕文明的执念,村庄的发展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人们眼里唯一办法,似乎只是离开村庄,去更发达更繁荣的地方谋生。有人靠读书升学,有人靠参军入伍,也有人靠的是打工经商。不约而同的是,不管是谁,只要一离开村庄都不再回来。

    因此,疲惫沉重的村庄虽一直在尝试着向现代文明靠拢,却又一次次接轨失败,反被碰得头破血流。

    与此同时,大运河与村庄也越来越疏远,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成了上游企业的污水排放出口。只有闻到不时传来的刺鼻气味,人们才会想起身边还有一条大河,嘴上便愤愤地说:他们又往河里排废水了!

    6

    而缺少了大运河的支撑,摆脱贫困对我们这个兴于运河的村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概在刚断水那几年,就有人预言说“河里没水,黄渡口不富”。这句话就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人们心头。它既准确指出了村庄繁荣与大运河的关联,又无情指出了沿河一带经济发展面临的无奈。

    人们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苦苦熬着,盼着。

    突然有一天,有人惊讶地发现大运河竟通水了,还有施工队在河滩上建起了工程。大家立即兴奋地奔走相告。尽管没人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大家都知道这对自己、对村庄来说意味着什么。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骆志勇:程志武神秘死亡(图)
·下一篇:无
·大运河申遗后,无锡古运河如何争先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厉害了!青灰色石头堆出“京杭大运河”(组图)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组图)
·常州非遗精品入驻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组图)
·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长城、大
·冯秋红:巧夺天工!非遗传人魏氏父子用18米巨型斧劈石盆景再现《京杭大运河》
·吴慧云、顾辉、张海玲:京杭大运河VR国家重点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姚若男:浙理学子唱响党建颂歌 法政青年力挺文化浙江(组图)
·姚倩、项炜珍、郁琳纳、张博:绽放生命的传奇——偶遇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组
·特稿:绽放生命的传奇——偶遇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中红网-滕非:大运河边的村庄
程志武神秘死亡(图)
骆志勇:程志武神秘死亡(图)
特稿:程志武神秘死亡(图)
北京市前外交官李健生:中华体育健儿锦囊装
李学光:参观抗日名将左权将军纪念馆:赠送
特稿:参观抗日名将左权将军纪念馆:赠送红
中红网-李学光:参观抗日名将左权将军纪念馆
“重走长征路 共赴七夕节”首届百辆六六房车
特稿:詹金宝:引龍新说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