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1万余件(套)展品揭开神秘面纱,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也同期举行。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运河三湾风景区,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从空中俯瞰,博物馆整体采用巨型船只造型,融入风帆元素,“驻扎”在扬州三湾古运河畔。今天,这艘“巨舰”乘风破浪、扬帆起航,翻开这本运河版百科全书。
活动现场,博物馆收到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文化界的展品资料捐赠,共筑文化长河。
来自常州的刻纸百米长卷《大运河》捐赠人杨兆群,斧劈石盆景《京杭大运河》捐赠人魏玉宇与众多捐赠者共同上台,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为其颁发捐赠证书。
刻纸百米长卷《大运河》
刻纸百米长卷《大运河》,由金坛刻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兆群牵头,大运河沿线 8 省市的 11 位剪纸艺术家共同创作完成。长卷在百 米的刻纸上,从运河文化底蕴深厚的北京通州为起点,到烟波浩渺风情洋溢的杭州为终点,途经6省2市,展现大运河沿岸众多的历史名城、名胜古迹、民俗风情和文化遗迹。
金坛刻纸
金坛刻纸是流传于金坛的一种颇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术品类,已有百余年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我市唯一一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
经历代传承和发展,金坛刻纸已积累了600多个品种,其作品数以万计在国内外展览、赛事中入选、获奖和在各种报刊上公开发表以及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的刻纸作品逾千件。金坛刻纸艺人多次应邀赴国外和港澳台进行现场表演,并被当地宣传介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93年12月,金坛市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刻纸之乡”。金坛刻纸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增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出特殊的价值和作用。目前,金坛刻纸拥有国家级传承人杨兆群、省级传承人周蕴华、殷卓宁、孙荣才等一批优秀的传承群体。
金坛刻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杨兆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金坛刻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至今,两百多件作品在国内外剪纸获奖展出。刻纸《丰收的喜悦》《从雅典到北京》(合作)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收到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的亲笔赞扬信。
斧劈石盆景《京杭大运河》
斧劈石盆景《京杭大运河》,由非遗传承人魏达荣、魏玉宇父子以祖传的非遗手艺制作。该盆景长18米,宽2.4米,高1.35米,分别以长城之冬、泰山之秋、钟山之夏、普陀之春四个篇章,长城之冬寓意“爱国”,泰山之秋寓意“进取”,钟山之夏寓意“博爱”,普陀之春寓意“和谐”。而确定为18米长,则因为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整个盆景展示了运河绵延千里,生生不息,四季轮回,万物生长的自然之歌。这也契合中国人的时空观和生命观。
孟河斧劈石盆景工艺
孟河斧劈石盆景工艺是一种珍贵的传统美术。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孟河人就用斧劈石精制盆景,作为贡品晋献皇室,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尚有珍藏。晚清后及至近代,曾一度衰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又开始复苏。
孟河斧劈石盆景,如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给人一种意在景中、奥妙无穷的自然情境。斧劈石盆景所用石料,源自孟河镇沿长江的小黄山、嘉山、塔山因地壳变动,岩浆沉积,又经千万年风袭水击,山石风化形成了千奇百怪的片石,人称“斧劈石”。制作者运用缩龙成寸的高超手法,将山川奇峰、秀岩胜迹作典型化加工,使其成为“集千里之峻,于咫尺盆盈”的美艺术品,供人观赏神思,陶冶情操。
孟河斧劈石盆景代表性传承人
魏达荣、魏玉宇父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河斧劈石盆景制作工艺的主要传承人。
魏达荣,斧劈石盆景工艺江苏省代表性传承人;魏玉宇,斧劈石盆景工艺常州市代表性传承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魏达荣长期致力于对斧劈石盆景工艺的研究、艺术传承,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为孟河斧劈石盆景工艺传承作出了贡献。魏氏父子1985年设计创作的《青山石壁》荣获首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特等奖;1990 年创作了《富士连长城》,参展国际花卉博览会,作品由省政府赠送日本大阪府;后历经四年多设计创作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8 年,父子二人双双入选工匠精神话常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