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和时行。
近日,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一行人专程去往大悟县吕王镇刘家院子,参观探访刘华清故居并拜谒将军墓园。在这个春光明媚、艳阳高照的春日,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追思刘华清将军的火红青春岁月,只为在春风含笑柳如烟的时光不负春光不负卿,以虔诚恭敬之心敬致百年青春祭!
1916年10月20日,刘华清出生在原黄安县(今红安县)二程区花桥乡刘家院子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里因历史沿革几度变迁:1933年1月国民政府划归河南礼山县,1952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又改建制归大悟县(因大悟山红色革命历史得名)。正因如此,后来刘华清多次在多个场合对红安干部们说:“我也是红安人。”探查和追寻将军足迹,他青少年时代(十八岁前)均在红安县(原黄安县)生活工作、战斗和成长。当年全县十个区他曾工作、战斗过六个区,足迹自西向北,自北向南,几乎遍及全县境域。让我们一起回望他在那个非凡的年代,历经血与火洗礼的火红青春吧……
交通员——儿童团长、团支部书记
刘家院子当年是黄安和黄陂县交界处,滠水河西岸,和河口、上新集、二程等乡镇均属滠源区,周围环绕着仙居顶、老君山、天台山等一些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峰,正是山清水秀之地。土地革命时期,鄂豫边是著名的老区、苏区,1926年底至1927年,这一带已有党的秘密组织和地下活动。堂哥刘汉卿等几个负责人之间常有联系,上十岁的刘华清成了他们的交通员。不用写信的事就让他口头转告,涉及到秘密和大事,就让他送信,他从未出过事也很信任他。“黄麻起义”后,刘汉卿作为党团员骨干受党的指派回乡,在周边更大范围内加强党团活动,开展和发动武装斗争。刘华清也就更忙了,不仅要送信,传递情况,开会时还给他们站岗放哨。因在村里祠堂读过私塾,在参加秘密农民运动中,懂得了一些穷人要革命、要翻身求解放的道理,年纪虽小却懂得不少,逐渐成长起来。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从秘密到公开再又转秘密,几经波折,险象环生。这时周边村联合办起了新学堂,他三年私熟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和《论语》《孟子》《大学》,还学会了写楷书毛笔字。在新学堂又学了《左传》《史记》,听老师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故事,且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这使他能较早地多懂得一些革命道理,后来在红军队伍里成了“知识分子”。
1928年至1929年,鄂豫边区的土地改革斗争蓬勃发展,地方苏维埃政府纷纷建立,成立了农会、党团组织、少先队和儿童团。刘华清13岁时参加了儿童团,被选为团长,算是第一次当“领导”。每逢召开群众大会,少先队和儿童团都要参加,他都带头喊口号,当时嗓子都喊哑了,后来也就一直是哑嗓子。他当年又加入了共青团,被选为团小组组长,不久改为团支部,成了团支部书记。
1929年12月,经党支部通过,刘华清“跨团兼党”,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尽管年少,但心里涌起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我是党的人了!
少先队长——少共书记
1930年春,区苏维埃政府通知刘华清到原黄安县二程区(六区,辖13乡)工作。这里到刘家院子只隔着滠水河,位于黄安县(今红安县)西部,因宋代理学家程灏、程颐兄弟二人曾在此生活、讲学过而得名。当时革命形势比较好,花桥乡政府主席(姓聂)不同意他走,但区里催促并鼓励他说:青年人参加革命就要以革命为家,不要贪家恋旧,要勇敢地走出去,为革命干大事业。到二程区报到时,党的区委书记袁克服(三个一级勋章开国少将)找他谈话:“区委决定把你调来,主要是你做过共青团的工作,做得很有成绩。到新岗位后,要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他担任了少共区委组织部部长兼区少先队总队长。
那时的少先队是革命根据地境内地方军事性质的少年先锋组织,县设指挥部,区设大队,乡设中队,村设小队。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配合红军行动,参加后方戒严等。年底冬季,他接任二程区少共团委书记,走村串乡开展乡、村少先队和共青团的具体建设工作。
不久又接到通知,他和袁克服一同到中共黄安县委举办的党务干部训练班学习。学员六七个人,学了一个多月,由时任县委书记甘济时(后在第四次反“围剿”时牺牲)亲自当教员,讲马列主义理论、社会进化史、共产党党章、游击战争、土地革命、苏维埃等问题,还有中央发的通告和鄂东北特委文件、决议等。好在有文化底子和工作经历,年轻记性好,甘济时讲得简明扼要,他都能听懂。甘济时和袁克服均是原黄安县紫云区(二区)人,是刘华清以党团干部身份正式走上革命道路的早期领导者和引路人,他二人的言行表率均给他留下很好印象。训练班结束后,他又回到二程区,仍任少共区委书记。当时,区里有一个赤卫队,区委还准备成立一个区游击中队,让他兼中队长。1930年冬季第一次参加了武装队伍,搞了两个多月,因各方条件不够又不搞了,他还是去做青年团工作。
陂安南县共青团区委书记——少共县委书记
1931年5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将原黄陂县东南部和黄安县西南部组建为陂安南县,由李先念任县委书记和苏维埃政府主席。6月,刘华清被抽调选派去新成立的陂安南县工作,听从组织安排到刚成立的长堰区当共青团区委书记;后长堰区和塔耳区合并,他便担任了少共塔耳区委书记。当时少共黄安县委驻在县北七里区(四区)柳林河村,刘华清打起背包从二程区(六区)前往接受了任务后,二话没说就徒步跋山涉水,经桃花区(二区)过倒水河,去往陂安南县政府所在地高桥区(七区)庙嘴湾戴氏祠堂报到。
8月,组织上决定调他到八里区(八区)任少共区委书记,刚到就病倒了,先是风寒感冒,后越发严重,一连高烧半个多月,没有医生和药品,多亏区里做饭的老炊事员照料才挺过来了。
9月初,他又被调到陂安南县军事指挥部搞少共团委工作,并第一次见到了李先念。李先念当时温暖而又随和地对刘华清说:“呵,还是我们黄安老乡呢,现在要一起干好陂安南的工作呀!”10月17日,李先念在扩红大会上讲话,刘华清也在指挥部共青团大会上作了动员。李先念带头报名参加红军,刘华清也想报名,但新来的县委书记郭述早不同意,并当场经李先念推荐由郭述申宣布,刘华清接任县军事指挥部少共团委书记。就这样,他虽然没去主力红军,却算是第二次入伍当兵了,不久又兼代了少共县委书记。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县七里坪宣告成立后,于月底发起了“黄安战役”。不久,张国焘、陈昌浩一起到了庙咀湾陂安南县政府,刘华清第一次见到了这两位中央分局领导,并受命帮忙刻印文件和传单。12月,黄安战役胜利后,为纪念和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将“黄安县”命名为“
红安县”。并决定撤销陂安南县,设置陂南县、河口县,成立红安中心县,下辖红安县、黄冈县、陂南县,并成立新的军区指挥部,刘华清调任红安县军区指挥部少共团委书记。1998年4月,刘华清回老区看望探视时,又一次来到县城当年红安、陂南两县县委机关一起办公的四合大院,因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而感慨万分!
“肃反”与反“围剿”险象环生
1932年4月,因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错误的“肃反”政策,混淆了敌我矛盾和是非界限,搞大规模“肃反”运动,革命队伍内人心惶惶,冤假错案层出不穷,大批革命骨干惨遭错杀。刘华清也被莫名其妙地抓起来当成了反革命,被关押4天后,幸被主审的县委书记徐宝珊(后任鄂豫皖省委书记)认出并留在县委工作,当秘书科长。正是因为这件事的影响,刘华清党籍曾消失了三年,直到长征到达陕北后,方于1935年10月又一次转党。没几天,永河区(九区)区委书记程坦(《红军纪律歌》词作者)也被徐宝珊放了出来,也到县委秘书科工作,不久他调到河南光山县给时任县委书记高敬亭(后任红二十八军政委)当秘书去了。
1932年10月,因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黄才畈出发,越过平汉铁路向西撤走了。1932年8月12日清晨,刘华清和红安县党政机关一起,带领群众仓促撤离县城“跑反”。翻过鼓风岭,越过潭涣河,向县东北山区一带转移,后又转到檀树岗长冲村,被郑位三收骗为鄂东北道委和游击总司令部下属机构人员,并又被任命为秘书科长。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在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苏区各红军主力团统一组织起来,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并连续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九龙长岭、杨泗寨四场战斗胜利,鄂豫皖苏区对敌斗争形势出现了可喜的新局面。可惜的是,当时鄂豫皖省委(时任书记沈泽民)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影响,极错误地估计形势和力量,无视敌强我弱的基本事实,盲目地反攻和进攻,“七里坪战役”惨遭失败,元气大伤,红二十五军被敌分割于鄂东北和皖西北两个地区。鄂东北道委和游击总司令部主要活动在紫云寨地区,与敌周旋。1933年7月中旬,敌人向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红二十五军伤亡惨重,鄂东北苏区各县党组织全被摧垮,省委和道委沈泽民、徐宝珊、吴焕先、戴季英、郑位三等领导突围转移到七里天台山打游击。刘华清在天台山度过了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异常艰难困苦和艰险的游击岁月(近一年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