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梁发双为襄阳市樊城区实验学校600多师生宣讲了题为《弘扬延安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的报告。梁发双市湖北省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退休干部,曾荣获湖北省模范退役军人、湖北省党史工作先进个人、“襄阳楷模”、襄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梁发双17岁参军,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43岁从部队转业后,致力于党史研究,先后走访战争的幸存者、亲历者及其家属500多人,行程超过1万公里,形成珍贵资料100多万字,编纂出版10余部地方党史资料。
从2002年以来,梁发双义务宣讲党史2000多场,引领更多群众“红心向党”。他说:“将把党的历史和伟大建党精神为精神谱系的历史学习好、研究好、宣讲好、传承好,用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是我这辈子永不放弃的事业。”
1999年,时年43岁的梁发双从部队退役后,被安排到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原襄阳市委党史办公室)工作。
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梁发双一头扎进档案馆、资料室,反复深读细研《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湖北历史》和《中共襄阳历史》等书籍。一年间,他累计写了10余本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200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省委党史研究室要求各市州编辑出版一本党史书籍。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领导经过筹划,拟定了《中共襄阳党史80年》的编纂大纲,并逐一分配工作,梁发双负责其中10年时间段的编纂任务。
那段时间,梁发双从档案馆复印了一大堆资料,然后搬回家铺在地上。时值盛夏,他担心资料被风吹乱,不敢开风扇,独自闷在家中,依据编纂大纲分门别类梳理相关资料。不懂的向同事请教,有疑问的走访当事人和知情者,不能复印就手抄,不会使用电脑就慢慢学打字……两个多月后,梁发双上交了一份100多页的初稿,基本按时完成编纂任务。
从2005年开始,中共中央原党史研究室启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工作。梁发双多次奔波于襄阳、武汉、南京等地,到各地档案馆查证资料。为了得到最翔实的资料,他骑着自行车走访200多人次,调查、核实、求证、补充,完成了90多万字的《抗日战争时期襄阳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查文稿,赢得了同行的认可。
“98岁的陈老爷子是老河口仙人渡集中营历史的幸存者,我一定要亲自去走访。”2017年7月,梁发双接到老河口仙人渡集中营史料调查的任务后,立即和同事前往南京、武汉、十堰等地的20余家档案馆,查阅了4000多份原始档案资料,最终得知集中营的幸存者陈顺友还健在。
为采访到陈顺友,梁发双一行辗转联系了荆门市多个派出所和各大医院,才在沙洋监狱总医院找到病重的陈顺友。梁发双当即赶往医院,记录下陈顺友口述的当年那段艰辛历史。
随后,梁发双马不停蹄地采访了两位95岁高龄的仙人渡集中营幸存者和19位80岁以上的见证人。在近两年的走访调查、求证比对中,调查专班最终查明,仙人渡集中营是国民党反动派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原突围)关押被俘共产党员和新四军指战员的地方,先后有3000余人被关押于此,牺牲252人。
“要把党的历史弄清楚、搞明白,用来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9年,梁发双编纂完成30多万字的《仙人渡集中营史料专辑》,让更多后人通过这段历史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2021年,为了求证红军长征经过襄阳(枣阳)这个重要节点的情况,梁发双自发组织两次“重走红军长征路”探访活动。根据史料记载,他沿着襄阳—枣阳—南阳—方城的方向,边体会、边求证、边挖掘,记录了很多红军长征过襄阳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红军长征和我们襄阳也有联系。”在襄阳市长征路小学,梁发双依据党史资料,结合自己的走访心得,为400多名学生讲述了红军长征过襄阳的故事。
宣讲过后,同学们争相举手谈感想,让梁发双感动不已。他说:“能通过宣讲触动孩子们的心,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任何辛苦都是值得的。”
针对不同人群讲不一样的党史故事,是梁发双宣讲的标签。去年7月,樊城区柿铺街道办事处邀请梁发双讲一堂与柿铺有关的党课,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之后,他白天工作,晚上备课,准备了9000多字的党课《中共襄阳历史红色血脉中的柿铺贡献》,从柿铺片区的重要人物、革命遗址、党史故事入手,生动的宣讲让大家耳目一新。“没想到我们柿铺还有这样辉煌的历史,真令人振奋!”宣讲结束后,党员干部对建设柿铺有了更大的动力和信心。
多年来,面对众多学校、企业、机关单位、部队、街道社区、农村等的邀约,梁发双来者不拒。在中小学,他会着重讲述长征的故事、延安的故事及抗战中的英雄故事;进企业,他会事先查阅资料,通过企业的发展沉浮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通过不同角度的宣讲,激发大家的荣誉感和认同感,坚定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
此外,梁发双还多次参与纪念襄阳解放70周年主题展览、襄阳“建党百年”主题展等展览的讲解工作。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