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李安萍:赓续百年党校初心 姓党为党培育英才——纪念安源党校创办100周年
作者: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李安萍
浏览次数:
2024-12-11 13:34:10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党校因党而立,随党而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11日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党成立了两所最早的党校——安源党校、北京党校。”党校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追溯至1924年5月,中共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就提出“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养成指导人才”彰显了党校为党培养人才、造就干部的初心使命。同年12月,在党中央与地方党组织引领推动下,安源党校于江西萍乡创立。它似一座革命的熔炉,为党培育了一批革命骨干,有力推动了党的革命事业发展。历经百年风雨,安源党校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创办党校时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坚定初心,以及对党校姓党原则的深入践行与执着坚守。值此安源党校创办百年之际,我们深切缅怀先辈们的光辉业绩,更要从这段厚重的历史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培育英才。

    一、创办背景与历史必然

    安源党校创办于中国革命风云激荡的年代,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党校,具有开天辟地的重大意义。它的诞生是多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追求进步的逻辑使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安源建立了首个产业工人党支部,打造出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完全且绝无仅有的”的辉煌胜利,此后,安源党的建设迎来全盛时期。这里被中共中央赞誉为“无产阶级大本营”,还获得中国“小莫斯科”的美称。从社会状况、政治根基、组织支撑、党员数量等多方面考量,安源具备了创办早期党校的成熟条件。

    工人教育:党校创立的教育基石

    1921年秋,时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的毛泽东到安源考察,认定安源是开展工人运动的关键地区,并托人寄送《工人周刊》《劳动周刊》等革命刊物,开启工人的启蒙教育。随后,李立三按毛泽东的指示开办平民学校和工人补习夜校,组织工人运动。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后,补习学校的办学规模发展壮大,从一所发展到七所,学生达一千多人。办学形式也不断丰富,设立了补习部、子弟部、妇女职业部、劳动童子军等,包括师范教育、工人子弟教育、工人夜校、妇女教育四个重要部分。还增设了阅览室、图书馆,设立了13个读书处,并备有《工人周刊》《劳动周刊》《大公报》等报刊供工阅读。工人俱乐部对教育大力投入,为党校创办筑牢了经济基础。1924年上半年,安源已形成完备的工人学校教育体系,党组织在工人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党校的建立奠定了坚实根基。

    党团与工运:党校创办的组织保障

    安源工人补习学校开班后,党团组织在工人中迅速发展。大罢工胜利后,工人俱乐部成员大幅增加,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在全国的工人运动低潮期,安源党团组织在“弯弓待发”的策略指引下继续发展,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1923年至1925年,从湖南、湖北、安徽、京津等地以及苏联回国的大批干部陆续来到安源工作。如陈潭秋、李求实、贺昌,任岳、肖劲光等,他们为党校的创建提供了充足的干部储备与组织支撑。

    党员教育需求:党校创立的内在动力

    随着安源工人教育的推进,党团组织壮大,党团员人数增加。但他们成分复杂,多为年轻工人,虽然经过工人运动的洗礼,但仍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文化程度与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对党的基本知识掌握不足。1924年8月和11月,安源团地委书记贺昌两次致信中央表明合格人才缺乏,迫切需要培养人才。因此,组织化、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培训成为党员的热切期盼、工人运动进步的迫切需求以及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这直接推动了党校的创办。

    中央决议与领导督促:党校创办的政策指引

    党的三大强调加强党员的教育训练,安源地委根据此要求在工人学校内开设“特别班,专事主义与政治上之训练”,从思想和政治上教育、培养和训练俱乐部党团、工会干部。随后,党和团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相继通过相关议决案,要求加强党内教育并设立党校培养人才。蔡和森、恽代英、林育南等党团中央领导人亲临安源巡视指导,有力推动了党团组织内部教育训练工作。在中央精神指引下,1924年12月,安源党校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校事业的光辉起点。

    二、安源党校的办学特色

    在那个艰难困苦的时期,安源党校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培养革命骨干力量的神圣使命,以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卓越贡献,成为培养革命骨干的重要摇篮。

    选址变迁

    党校最初选址于安源的“十八间”院落,但其地处闹市且房屋狭小,不利于党校开展工作。直至安源工人子弟学校放寒假,党校迁至安源新街口张家湾工人子弟学校第一校。这里远离喧嚣,是一座设施完备的两层小楼,涵盖宿舍、课堂、办公室等,对外称“安源平民学校”。党校设于右屋楼上,教室内摆放着四十多张独立桌椅,正前方张贴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的画像,讲台与黑板一应俱全,其独特布局营造出庄严的学习氛围。

    办学方向与原则

    安源党校始终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党性原则,紧紧围绕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核心任务,针对广大“工友同志”以及党、团员开展深入的“政治的教育”。深入剖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作为重点,致力于培养革命骨干力量,为党的革命事业奠定坚实基础。考虑到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形,安源党校与团校联合办学,既注重党员干部的培养,也涵盖青年团员和工会干部的培训。同时,依据学员的知识水平差异,设立初级班和高级班,进行分层次教学与“特别训练”,强化“内部组织训练的教育”,有效提升了学员的整体素质与精神风貌。

    学制设置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学员身份与文化程度的不同,安源党校采用初级、高级班的教学设置。首批学员由安源党、团地委选派,与大学合办,双方各指派30人到课,开设初级班招收工友同志,高级班于寒假开课,面向学生同志。开办之初有学生60人,依程度高低分两班授课,但因学员工会工作繁忙及教员授课安排变动等因素,到课人数逐渐减少。至1925年5月,鉴于大部分学员难以抽出时间集中上课,且地委书记汪泽楷等人赴醴陵发展党、团组织无法按时授课,党校决定将两班合并为一班,仅保留30人上课。

    教材安排

    安源党校的授课内容以历史为侧重点,同时结合经济、政治、生产等实际情况。主要教材包括《政治经济浅说》《俄共党史》(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自身党史尚未完备)以及《少年运动史》等,旨在向学员传授共产主义基本原理。此外,安源党、团地委还自行编写了《社会发展史》等教材,经教员刻制蜡版油印后发放给学员阅读。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后,党校积极响应,将学习中共四大文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使教学紧跟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师资队伍

    为保障教学质量,安源党校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劲的师资队伍。这些从事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同志,多是二七惨案后从湖南、湖北、北京、天津等地调入的党员干部以及从苏联学成归来的党员干部。他们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与训练,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是党校的中坚力量。其中,刘少奇、汪泽楷、萧劲光、任岳、胡士廉等教员都曾在苏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学习。

    学员培养

    据青年团安源地委组织部报告,安源党校与团校的组织工作成效显著。党校拥有近90名学员,为党培育出众多工人运动的革命骨干。毕业后,学员们分布于不同领域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一部分学员奔赴基层或外地承担领导职责,如刘昌炎曾任安源地委书记,周怀德曾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安源市总工会委员长,袁德生曾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等;另一部分学员被选派至苏联留学深造,如负责工人教育工作的吴华梓、青年团安源地委委员胡子厚、地委候补委员左镇南、汤正清、罗寿如等人。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大部分学员都为中国革命立下卓越功勋,他们或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或持续为党的事业不懈努力,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安源党校创办的新时代价值

    安源党校的创办,在历史篇章中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正是因为始终坚守“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秉持为党育才的初心,安源党校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发展,成为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在新时代,党校建设应当从中充分汲取养分,传承安源党校蕴藏的优秀红色基因,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从而有力推动新时代党校教育与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坚决党对党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守党校姓党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姓党,是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做好党校工作的根本遵循。”党校姓党这一根本原则,必须贯穿党校工作始终。安源党校的诞生与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息息相关,其发展历程彰显了党对党校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性。历史证明,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党校才能于时代浪潮中坚守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在干部培养、理论研究与思想引领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为党的事业发展筑牢根基。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强化党校主阵地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校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党校作为领导干部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的主阵地与大熔炉,肩负着重要使命。安源党校自创立起便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团结并培育工人阶级,为夺取政权、消除阶级压迫而奋斗,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凸显了党校在思想引领与理论武装方面的重要作用。唯有加强党的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才能培育出具有坚定信仰、信念、纪律与担当的干部队伍。

    培育堪当重任的领导干部,践行为党育才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党校作为党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我党的显著政治优势。长期以来,党依托党校培养出众多优秀领导骨干,为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安源党校秉持为党育才初心,将党校与团校合办,构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新时代,我们应借鉴安源党校经验,强化党校育才主渠道功能,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为党培养更多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领导干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党校师资队伍建设,遵循质量立校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坚守党校初心,就必须始终坚持从严治校、质量立校。”党校教师素质直接关乎能否培养出高素质领导干部与骨干人才。安源党校建校初期,虽条件有限,但凭借一批高水平教师辛勤耕耘,为党培育了人才。党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党献策”初心,实现质量立校,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支政治强、信念坚、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党校人才队伍,构建科学教师管理体系,推进名师工程,全面提升党校办学质量,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蒋晓惠:芗城区:293份烈士档案移交进馆,将实现数字化管理(图)
·下一篇:无
·特稿:赓续百年党校初心 姓党为党培育英才——纪念安源党校创办100周年
·《百年党史听我讲》——安源党校(组图)
·廖霞、杨礼萍:《百年党史听我讲》——安源党校(组图)
·特稿:《百年党史听我讲》——安源党校(组图)
·红色记忆之安源党校——记我党最早的党校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李安萍:赓续百年党校初心 姓党为党培育英才
特稿:赓续百年党校初心 姓党为党培育英才—
八路军全歼顽军十八旅
“夜游神”宋励华抗战二三事
河北省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摸清红色家底建设
蒋晓惠:芗城区:293份烈士档案移交进馆,将
特稿:芗城区:293份烈士档案移交进馆,将实
2024莫奈国际艺术金奖——张振生(组图)
2024莫奈国际艺术金奖——张振生(组图)
石狮高新区:“三区联创”花盛开(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