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宛如那静静流淌的湘江水,无声无息地编织着岁月的锦缎。甲辰年7月下旬周末上午,我们一家人从麓山大酒店出发,来到了位于湘江江心的橘子洲头。
橘子洲,它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浩浩荡荡的湘江水向北流去,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浮于袅袅水波之上,更因为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在这里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而使这个美丽的江心小岛名扬天下。
乘坐景区的观光小火车前往橘子洲头,沿途风景尽收眼底。
我们刚踏上橘子洲头,便被那如诗如画的景色所吸引。江水滔滔,奔流不息,似在低吟岁月的沧桑与辉煌。微风轻柔拂过,洲上绿树摇曳生姿,如曼妙的舞者,洒下片片绿荫。斑驳的光影恰似灵动的精灵,在地面上欢快跳跃。
我来到矗立于湘江畔的一块褐红色的石头旁,只见很多游客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有的在诵读,有的在拍照,凑上前去观看发现,石头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词《沁园春-长沙》,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熠熠熠生辉,龙飞凤舞,铁画银钩。我也忍不住吟诵起来,胸中迸发出火一般的激情。
高大巍峨的毛泽东同志雕像矗立于橘子洲头。据介绍,这尊雕像高32米,寓意毛泽东同志32岁时在这里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基座至肩部高15米,长83米,宽41米,外表材料为黄岗石。我仰望着,发现无论站在雕像哪个位置凝视,都觉得雕像面带微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直视前方。伟人雕像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年轻时意气风发的高贵品质和他那为国为民的宽阔胸襟和博大情怀。
此刻,在读高二的大孙女眼睛瞬间明亮如星,微微抿着嘴唇,满脸的肃穆与崇敬,仿佛与伟人的精神悄然融合。
随后,我们漫步在橘子洲头,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孙女时而驻足观望,时而若有所思地询问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我就耐心地为她解答,眼神中满是鼓励与期望,希望她能在这历史的熏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橘子洲头,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浓郁的文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过璀璨诗篇。杜甫曾吟“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那诗句中的橘子洲,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屈原的《橘颂》,以橘树比德,赞美了心忧家国、绝不随波逐流的品格。虽无法考证屈原生前是否来过这里,但橘树的品格却如同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了湖湘文化的前行之路。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里承载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
历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也发生在这片土地,朱熹与张栻会友讲学,展开学术辩论,附近学者闻风而至,盛况空前。后人将当时涉江而过的渡口称为“朱张渡”,东岸名“文津”,西岸为“道岸”。这一事件成为湖湘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也让橘子洲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近代以来,众多湖湘名人从橘子洲走出,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等,他们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在风云际会中做出了经天纬地的事业。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部部壮丽的史诗,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橘子洲的形成历史悠久,史载橘洲生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305 年),为激流回旋、沙石堆积而成。它见证了长沙城的变迁与发展,是长沙历史的重要见证。洲上曾建有英国领事馆、长沙新关等,这些建筑见证了长沙开埠后的历史。还有江神庙、拱极楼等历史建筑,体现了橘子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元文化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