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慰农,原名李尔珍,又名李味农,1895年9月23日生于安徽省巢湖市庙岗镇油坊郑村一户佃农家中,是我党早期工人运动的优秀领导者之一。
一、少年壮志
李慰农兄弟姐妹6人,他是长子。因家境贫寒,两岁时,父母便将他送往外婆家寄养。李慰农从小便参加劳动,帮助外婆一家料理家务,分担生活重担,受尽地主阶级欺压,饱尝艰辛。
1904年,李慰农到离家十里外小王村韦树恒先生的学馆读书。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当上了学馆的“学长”,老师也对他十分喜爱,经常给他“开小灶”。没多久,李慰农考取了设在柘皋镇的巢县县立高等小学。在这所新式学堂里,李慰农第一次接触到改良主义思想,了解到天下大事,不但开阔了眼界,思想上也受到深刻冲击。
1907年7月,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在安庆率领学生军起义。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未成,被清当局处决。消息传到柘皋镇,巢县县立高等小学的师生们无不义愤填膺,热血青年们拍案而起,在镇里的土戏台上举行演讲。李慰农也登台演讲,向群众宣传清廷腐败,帝国主义如何侵略并妄图 瓜分中国,中国亡国亡种迫在眉睫,国人必须对外反对列强,对内革新政治、奋发图强,等等。一个13岁的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登台演讲,在柘皋镇一带亘古未闻。从此以后,李慰农的名字传遍柘皋一带。
1913年,李慰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设在芜湖的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在这里,他除了获得学业上的收获外,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经常和进步师生议论时政,探讨改造中国社会问题。每次学校举行报告会、演讲会等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1914年春天,李慰农与同学们浏览长江采石矶,只见长江之水一泻千里,襟怀不禁为之大开。他触景生情,吟诗一首:“浩浩长江天际流,风吹乐奏送行舟。问谁敢击中流楫?舍却吾侪孰与俦!”这首风格劲健、格调高昂的律诗,抒发了李慰农不怕关山险阻,不畏惊涛骇浪,敢于肩负救国大任,敢于同黑恶势力拼搏的英雄气慨。
1918年,李慰农以各科优秀的成绩从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毕业,被校方聘为学校管理员。1919年秋,从安庆传来华法教育会在安徽招考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消息。为探求救国救民真理,李慰农当即决定报考,并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
二、求学异国
1919年12月25日,李慰农告别了苦难深重的祖国和父母妻子,登上法国邮轮盎特雷蓬号,在凄风苦雨中缓缓离开上海黄浦码头,向滔滔大海驶去。经过40多个日夜航行,抵达法国马塞港,随后换乘火车北行,于1920年2月12日到达巴黎。
到巴黎后,李慰农在一家制造鞋刷子的工厂找到了工作。尽管工资微薄,工作量很大,生活艰苦,但他并不在意。他一边劳动,一边刻苦学习法语,并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经典著作和进步刊物,逐步接受了共产主义信仰。
1920年2月,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李富春等人,以赴法的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组织了“工学励进会”。李慰农作为安徽省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委员会的积极分子,联络本省的同学,也组织了“工学励进会”。同年8月,留法“工学励进会”改名为“工学世界社”,社员有蔡和森、李维汉等30多人。该社的宗旨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
1922年6月3日,李慰农和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李维汉等18人,在巴黎郊区布伦森林中召开了著名的建党会议,宣告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正式成立。
1923年2月,旅欧少年共产党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巴黎召开大会,将“少年共产党”更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李维汉负责组织。当年秋,李慰农转为中共党员。
李慰农在留法期间,以坚强的毅力刻苦学习,不仅学会了法语、德语,并在留法学生中经常运用自己从经典著作中接受的观点,同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进行斗争。为了扩大共产主义的影响,李慰农参加了“共产主义研究会”,用“通信”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李慰农还根据国内农业状况和农民运动的发展,提出组织农民的方法——从农会和农民教育入手,让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反帝反封建主力军的作用。他对工农联盟、地方苏维埃的建立都有独特的见解,因此被同志们誉为“农民博士”“农民专家”。
因革命需要,1923年11月,李慰农等人从巴黎到柏林,转赴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1924年底,根据党组织安排,李慰农踏上了回国的征途。
三、工运先锋
1925年春,根据党中央安排,回国不久的李慰农,前去山东济南工作。在济南,他经常深入到工人较集中的华家井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介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培养工人运动积极分子,为革命积蓄力量。
为加强对青岛地区党组织的领导,李慰农又从济南来到青岛,领导青岛的罢工斗争。青岛是当时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李慰农一到青岛,就到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四方村开展工作。针对当时青岛党的力量薄弱的实际,他首先整顿党的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建立严格的组织保密制度。同时,组织油印《共产党宣言》《中国工人》等进步书刊,在工人群众中广泛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工人的思想觉悟,大力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当时的青岛,纺织业发达,纱厂林立,但是除华新纱厂是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以外,其他的如内外棉、大康、隆兴、宝来、日清、长畸等纱厂都是日本人开办的。他们对工人血腥压榨,纱厂工人工作的时间长,工资低,倍受日本监工的虐待。
1925年4月,四方大康纱厂工会名册不慎被厂警查获,许多工会积极分子遭逮捕。李慰农得知后立即召开会议,决定组织工人罢工。19日,4000多名工人在党组织和厂工会的领导下,进行了有组织、有纪律的罢工。工人们正式向日本厂方提出承认工会、增加工资、保护童工和妇女等合理要求。日本厂主蛮横拒绝,并出动武装包围工人宿舍,断绝工人伙食,威胁工人复工。对此,李慰农带领党员骨干分头联络附近的隆兴等厂工人举行声援,罢工人数猛增到1.8万多人。
在罢工高潮中,李慰农接任了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一职。他随即将市委机关秘密迁至四方村,以便直接领导罢工运动。为了扩大罢工的政治影响,李慰农又组织和领导胶济铁路总工会及四方机车车辆厂工会全体工人和青岛各界人士声援罢工斗争。青岛各大中学校的学生们也成立“罢工后援会”,纷纷捐款援助罢工,青岛《公民报》特辟工潮专栏,及时报道罢工斗争情况,揭露敌人压迫工人的罪行。迫于全市工人阶级和各界人士的强大压力,日本厂主不得不签订复工条约,部分答应了工会提出的条件。坚持了22天的青岛工人联合大罢工取得了胜利。
四、英勇就义
青岛工人联合大罢工斗争胜利后,日本厂主不甘心失败。他们一面制造种种借口向工会挑衅,一面通过日本驻青岛领事胁迫当时统治山东的奉系军阀取缔工会。青岛警察厅厅长陈韬按照日本人旨意,于5月25日出动武装警察包围大康纱厂,强行解散四方村各厂的工会,开除工人代表50余人。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李慰农迅速召集党和工会领导人紧急会议,于当天下午组织大康、内外棉、隆兴等工厂的工人再次举行罢工。28日,日军从旅顺开来两艘军舰,登陆镇压罢工队伍。次日黎明,反动军警和日本士兵包围了大康、内外棉、隆兴纱厂,将2000多名工人驱逐出厂,并向队伍开枪射击,当场死亡8人。这就是“青岛惨案”。
惨案发生的第二天,日本帝国主义和英帝国主义相勾结,又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五卅惨案”发生的第二天,青岛市委和李慰农首先领导当时组织性最强的胶济铁路总工会,成立“沪青惨案后援会”,随后,在济南、青岛、张店等地铁路工人中,广泛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的罪行,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支援青岛、上海工人运动,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
7月23日,大康、内外棉、隆兴三个纱厂的工人,为反对日本厂主变本加厉地压迫工人,再次举行罢工。面对青岛工人阶级反帝力量不断壮大,反帝风暴不断高涨的局面,日本驻青岛领事、日本厂主及青岛商会采取卑鄙的手段,他们以巨款贿赂时任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要他出面镇压工人运动。此时,特务活动猖獗,形势十分紧张,党组织和同志们考虑到李慰农的安全问题,劝他暂避风头,但李慰农无暇顾及自己的安危,依然全力投入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