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伦敦 Camden 镇的蜗居,冬令时的昼短夜长与阴雨连绵,消磨了与舍友外出的热情,加之流感反复不断,于是在窗外云重与光隙的交织里,静坐桌前回顾这一年的过往。
年初脱离口罩的困扰,过往三年的疫情阴影却一直挥之不去。生活的重启,于己显得较为艰难却充实。上半年结束大学生活并顺利毕业,下半年于北京实习并开启研究生留学篇章。一年的时光,被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段。前者是告别大学四年美好的时光,后者是寻求未来的方向并开启异域文化的初探。生活的脉动,不在书中,而在脚下。
三月初,收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从高考的失利到成功申请教育专业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生活的走向,即起波澜。
四月,第一次至到延安探寻革命,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同时伴姥爷参加了由延安革命纪念馆主办的收藏仪式,此仪式特为姥爷著作的《谢子长》、《西北星火》、《南梁烽火》等五部图书及手稿而设。尤其《谢子长》一书是姥爷在点滴的史料爬梳,八年调查撰写,十年审阅核对,并在多位革命老同志关心支持下,共十八年寒暑的相依不离完成的著作。从小学课本看到的延安到亲眼看到的“革命摇篮”,让我在参观延大校史馆时真正理解到红色教育,社会主义中国的底色在这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基亦在这里。从杨家岭到梁家河,革命叙事的谱系叠加,一脉相承。南泥湾,绝处困窘的生产自救,以劳动拯救革命。自力更生,成为一种精神的财富。王家坪的八路军总部,存留了中共领导集体“进京赶考”前的延安记忆。从过去的历史到当下的追记,感悟到了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窑洞里孕育出的新政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万里长征的又一步,从延安,到北京,行进到新世纪的今天。
五月,与姥爷的挚友江山爷爷相见,并在中红网实习,在江爷爷的悉心指导下学习到合格新闻人所应具备的素养。实习期间,有幸聆听曾经在毛主席亲属及当年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述伟大领袖毛主席身边不为人知的故事,其内容丰富,经典感人,启迪人生,催人奋进。同时使我感悟到在当前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红色思想教育对于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启迪至关重要。而毛泽东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高潮、重点和核心,赓续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深入学习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光辉典范与历史丰碑,是照亮前进的灯塔,在新时代依然闪烁着时代光芒。我喜欢这样的探索,从一段文字,到一段讲述,从万千头绪的纷乱里找到一条明晰的轨迹,听着故事,记下故事,讲出故事。其中的人与事,时空那么远,感觉又这么近。
九月末,签证的办理、行前的准备、与家人好友的告别,从东到西,跨越亚欧大陆的留学生活,实殊不易。九月末于夜幕中与同学抵达希斯罗机场,排队通过漫长拥挤的入境大厅,新生活的开始令人猝不及防。计划日常的生活支出、考虑每日的饮食出行,阅读专业的书籍文献成为留学的日常。实习时“北京居,大不易”的调侃,在这里换成“伦敦居,大不易”亦尤为贴切。即以公交为例,乘车 1.75 镑,折合人民币 15.75 元,西安则是单程 1 元……独居生活的初体验虽有压力,但异域的新奇抵消了经济的代价。
外出,意味着,脱离既有的熟稔,而在陌生中寻找安顿。
走过伦敦,夕阳的微光透过玻璃穹顶落在大英博物馆看到大量流失的中国文物 ;在贝克街看到福尔摩斯的雕像;前往国王十字车站,重拾《哈利·波特》电影的场景;站在格林威治公园,眺望严复曾经留学的老皇家海军学院;初次见面导师,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走访牛津剑桥名校,寻找中世纪大学的时代痕迹……虚实结合的步履所及,透过知识的片段,与更替的场景,一点点拼接出置身其中的英国印象。
抵达埃及,沿着金字塔徒步、每走一步回头都有意外之惊喜,“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浮现脑海,无不赞叹于古人智慧。在埃及博物馆欣赏到古代法老的壮丽陵墓与神秘的木乃伊。乘船行于尼罗河,两岸历史痕迹随处可见。抵达卢克索,卡纳克神庙的巍峨柱廊,无不散发着神秘而庄严的气息。埃及人民热情地用蹩脚的汉语说出“你好”和“中国”时,一股自然而来的国家自豪感涌上心头。深知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中国对世界的融入,以及世界对中国的关注。
漫步随行里,与体态各异、肤色有别擦肩而过,走出单一的文化系统才能更加体会多元融合的意义、理解世界的本真,才能洞悉自身所处的位置。停驻英国的三月时光,虽尝试努力融入其中,由于留学的疏离与交流的有限,依旧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幸好,还有一群语言相通的同学,互相交流心得,纾解异国的困惑;新熟的朋友,点滴之间,亦成就他乡遇见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