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张锋同志手稿及有关书籍资料捐赠仪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举行。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副书记刘忆、党史顾问李振武、办公室主任常成、保管部主任任红及该部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捐赠仪式。
刘忆副书记指出:“张锋先生向我馆捐赠《谢子长》《西北星火》《南梁烽火》等相关书籍资料,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最好阐释和具体体现,进一步丰富了我馆馆藏资源,也为我们后期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张锋先生为延安革命纪念馆捐赠的这份具有史学价值的宝贵文史资料,是对延安文博事业的支持和鼓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馆全体干部职工定会不负重托,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每一件革命文物,赓续红色血脉,守护好红色江山。”
刘忆副书记向张锋同志颁发了证书。张锋激动地表示,他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五部书稿被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这是社会对他的认可,也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对他的鼓励和支持,他感到十分荣幸!
我和张锋相识于十多年前的黄河边,他来唱歌,我拉二胡,遂成歌友;他引我和《夕阳红》杂志相识,阅览,写稿,成了文友;近期同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应邀帮他校核书稿,心语相通,成为挚友。他对西北革命史研究的执著极其宝贵,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像小蜜蜂,像老黄牛,像竭诚的赤子,像勤奋的矿工,令人肃然起敬而由衷钦服。
(一)故土的情愫,乳汁般养人
张锋老家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南郊。庆阳是当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老区,民风淳朴剽悍,历代英杰辈出。父亲跟随党的地下交通员麻增英“以货郎身份往返于环县曲子、西峰间,用土特产换取‘白区’的布匹、纸张、百货、药品等,送往解放区。”(见《西峰秦坝岭村志》P364)1946年5月10日,张锋在老家窑洞里出生。不到3岁,父亲就病逝了。母亲曾对他讲,“国民党说共产党是土匪,杀人抢人,实际上共产党八路军是好人,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你爹常给他们送货,他们从不欺负人!国民党马回子队伍才是土匪!生你那天,咱们家的大麦草摞一晚上就叫马回子兵抢光了,害得咱们家没柴火做饭!”父亲上前评理,被马匪军官抡起皮鞭连抽带骂:“老子打共匪,马吃你家草料算个啥!”
张锋7岁放羊,9岁上学,当过庆阳一中学生会副主席、团委副书记。红色故土,耳濡目染,赋予他爱憎分明、勤奋好学、忠直清正、志向弘毅的秉性。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历任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庆阳地委报道组长、宣传部副部长,成县县委副书记,陇南地区文化处长,新华社甘肃分社新闻信息中心总编辑等职。作风勤勉,屡获好评。
(二)执著的耕耘,老黄牛般感人
1978年4月,张锋奉示协助甘肃省政协副主席雷恩均同志撰写清涧起义回忆录。雷恩均是1925年与谢子长、刘志丹同年入党的陕北老红军,当年经刘志丹提名任过西北军委作战科长、中央军委四局局长;谢子长说他“人老实,话不多,但军事上很能行,打仗能沉住气,不怕死,很勇敢!”帮助这样的老革命写回忆录,张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耐心。他仔细地倾听,认真地记录,随同雷老到陕北、西安等地走访战友,核查史料,很快完成了数千字的《回忆清涧起义》,被《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等相继刊用。接着,又帮助雷老撰写了数万字的《怀念与回忆》等文章。
这一发而不可收。张锋的目光和视野,从一人一事迅速扩展至西北革命的英烈群像和惊天地泣鬼神的卓绝斗争。提到西北革命,最权威的论断要数毛主席说过的“两点一存”: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长征红军的落脚点、八路军东渡抗日的出发点,是大革命失败后唯一保存下来的硕果。对这“两点”,人人皆知;而对于这个“仅存之硕果”是何人领导怎么创建,如何巩固怎么发展,西北红军和当地群众经历了怎样的浴血奋战和牺牲奉献,则探究得不深,宣传得更少。有鉴于此,张锋立下宏志大愿,一定要为西北革命写点东西出来。
五十年间,他走遍了庆阳、兰州、西安、陕北、北京等地,多方查阅、摘录档案资料。采访重要知情人员如刘志丹的夫人同桂荣、女儿刘力贞和女婿张光,谢子长的夫人尤祥斋和儿子谢绍明,原南梁政府财政委员武生荣烈士的儿子、孙子,马文瑞、贺晋年、张秀山、吴岱峰、王世泰等当年西北革命的亲历者。他访谈过的老革命、老领导、老同志、老乡亲,数以百计。为了核准有关史实,他三上陕北,住在谢子长老家,跟其侄谢绍旺到先烈战斗过的山头、住过的窑洞实地查看,追寻“仅存之硕果”创始者的足迹。他找出多年积累的素材,结合查阅、采访、谈话、核查所得,夜以继日,开始写作。历时8年,20多万字的《谢子长》一书写成,中顾委薄一波副主任题了辞,全国政协马文瑞副主席写了序。由于“此书代表当今国内外有关谢子长研究的最高水平”(见全国著名党史专家、国防大学肖牲教授2015年6月8日信函),先后于1993 、2005 、2015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印发过三版。近几年,他呕心沥血,奋笔疾书,主编了55万字的《南梁烽火》,由甘肃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印面世;他研究了近半个世纪的西北革命史文集45万字的《西北星火》,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海内外公开发行。
他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可贵的执著,令人敬佩;从林业厅退休的老伴,围着他端茶递水,掌灯誊稿,种种支持,也相当感人。
(三)难得的佳作,雨露般育人
《南梁烽火》有传略篇、文献篇、亲历篇、追思篇、研究篇五个篇辑,《西北星火》含论文、专著、采访记、信件日记、为老同志整理的回忆录、﹤谢子长﹥一书相关说明六个部分。这两部力作,以翔实的史料、流畅的文笔,介绍了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在创建西北红军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过程中艰苦卓绝的开创和前仆后继的斗争,介绍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即南梁政府成立的详情,介绍了由此生发的“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回答了在大革命失败后各处根据地接连丧失而西北革命根据地何以“硕果仅存”的历史之问。正如原国家科委顾问,现已98岁高寿的谢子长之子谢绍明同志在给《西北星火》写的《序言》中所言:“它不但能帮助我们了解过去革命斗争的一些历史,还能从中体会到一种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从张锋同志著述中,得到诸多裨益。比如,原先对为啥称谢子长为“民族英雄”不清楚,读过此书得知:谢子长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就在庆阳正宁县组建了西北工农反帝同盟军,亲任总指挥、刘志丹为副总指挥,响亮喊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救中国,不当亡国奴”的口号;1933年请缨到张家口,担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主力18师党代表,和师长许权中一道,率部向侵华日军展开英勇的攻击;随吉鸿昌将军同日军茂木骑兵第4旅团血战5日,收复塞北重镇多伦,之后又坚持了著名的长城抗战。称谢子长为“民族英雄”,确是当之无愧!又如,原以为唱遍全国的《军民大生产》这首歌出自陕北南泥湾,读过此书得知:它产生于我们引以为荣的陇东老区,是在抗大七分校的东华池生产战场上创作、传唱出来的,对于激励广大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战胜内外敌人的围困封锁,发挥了巨大作用。再如,《西北星火》中关于南梁精神、延安精神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联系的论文,立论前卫,论述严谨,逻辑缜密,给人以鲜活的心智启迪。
张锋的著述,视角独特,内涵丰厚,无华丽词藻,惟以真赢人。正如新华社高级记者田恒江同志在为《西北星火》一书写的《跋》中所说:“平实中见深度是张锋同志作品的一个特色”。作者在书后写道:“如果本书能为想了解西北革命历史的人们提供一些帮助或从中得到一些启示的话,那我这个年逾古稀的老共产党人多年的心血就没有白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