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8时许,家住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的90岁老兵沈发庭早早起床,找出70年前的勋章佩戴在军装左胸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着收音机中流淌出的熟悉旋律,沈发庭不禁轻声哼起来,思绪飞扬中泪水在眼眶里不停打转。
对沈发庭而言,这旋律再熟悉不过。1933年,沈发庭出生在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一个贫困家庭。自打懂事起,沈发庭就没有了父母,兄弟三人中一个是残疾人,一个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而他自己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住泥草房、穿麻布衣,过着苦难的日子,村民们给他取了个别名叫“艰苦”。
新中国成立后,沈发庭的命运迎来转机。看到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为人民办实事,1951年2月这个18岁的“苦命娃”毅然报名参军入伍,任0481部队独立一分队班长。1952年参加漳浦剿匪行动并荣立四等功一次,1953年参加东山保卫战荣立二等功一次,1954年参加海防建设荣立二等功一次。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共产党把我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从参加革命工作开始,我就以一颗诚心用全部精力为党工作。”回忆往事,沈老难掩激动之情,热泪盈眶,他说,如果不是共产党,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生活,虽然自己在战场上立功,但都是党给予的机会,永远都要感激党的恩情。
生长在东山的沈发庭,对东山有着特殊的情愫。在漳浦时听说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他就十分气愤,战友们纷纷摩拳擦掌,要求到一线坚决消灭国民党。“想破坏我们胜利的果实,我们坚决不答应。”沈发庭说。
1953年7月,沈发庭所在部队接到任务,转战东山准备参加战斗。7月16日零时许,沈发庭所在3连接到战备任务,坚决固守200高地。担任机枪班长的沈发庭在地堡和堑壕内和战友们占领有利地形,给敌人迎头痛击。战斗持续一个多小时,敌人虽在我阵地前沿留下100多具尸体,但这股敌人仍未放弃冲锋,迫击炮、无后座力炮,各种轻重武器齐向我阵地射击、轰炸。
“我们班在战斗中8个人牺牲5个,只剩下我们3个人,但仍坚守在阵地上。”面对敌人一队队的轮番进攻,沈发庭和战友们始终在阵地痛击敌人,最终在全连战友及增援部队的打击下,毙伤150余人,有力挫伤敌人的士气,打乱其进攻部署。
最后阶段,在我们阵地上突然出现一股“敌人”,打仗非常勇敢、枪法也很准,完全不怕死的冲锋,我们以为是敌人占领了阵地,直到冲锋号响起才知是增援部队的到来。讲到动情处,沈发庭高兴地回忆道,刚开始以为是敌军增援部队,但想想又觉得不可能,只有我军才有这种战场气势。
战斗中很勇敢、带领全班歼敌、贯彻意图坚决,战后沈发庭荣获华东军区公安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的二等功奖状。得奖后的沈发庭更是全部精心用在工作中,从不以功自居。在参加海防筑城中,不怕苦不怕累,身先士卒,坚决完成任务,再次荣获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颁发的二等功一次。
1957年沈发庭自愿放弃在职晋升的机会,复员回乡参加地方工作。从此,老人把立功证书压在箱底,把烽火岁月埋进心中,一门心思扑在生产建设上,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分子。
“父亲非常勤俭持家,一张床用了近70年都舍不得换,是我们兄妹5人一直以来学习的榜样……”沈发庭儿子沈然东说道。如今沈发庭家庭幸福、子孙满堂,身体虽然做过一次大手术,但精神状态极好。沈然东说,他要把父亲的故事多讲给子女听,要让大家都知道,只有共产党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生活,要把永远跟党走的理念融入到他们年幼的生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