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姜茂生
峰峦叠嶂、高耸入云的都阳山北麓,青山翠竹环抱着一座袖珍的山村——岩鸭屯。听传此地原是莽莽大森林,人烟稀少,老鸭成群,它们无忧无虑、称心惬意地在岩洞里栖息繁衍,前人触景生情,故取其名。
小村十来户茅草屋斜靠在半山腰上,错落无致,一条羊肠小道穿村而过,消失在山凹里。村旁那冒涌不息、水珠一串串的一口清泉,给这个寂静的小山村平添了生命律动的符号。
与泉水平行而居相距不足百米的姜姓人家,屋的主人叫姜清亮。姜清亮的父亲姜官凤,就任泗城府的统保。姜官凤的父亲姜顺祥,文武双全,居住凌云县新洛村那界屯。当初,祖业富可敌国,拥有良田上百顷,雇请长工五十多人,豢养家丁三十多个,聘请丫鬟二十余人,修建庞大的四合院一座,有房上百间,银子堆满两个仓库。有权有势,呼风唤雨,极其显赫。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由于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长期累积的尖锐矛盾,导致家奴们揭竿而起,众人拾柴火焰高。树大招风,但大到无限大才可以抗风。祸起萧墙的姜家,经不起几轮冲击,家道中落,家财散尽,难以为继,家族四处鸟散。万般无奈,姜清亮净身出门,前来投靠今属凤山县金牙乡上牙村岩鸭屯的张其财。
说来有点沾亲带故。张其财的伯父张建祥与姜清亮的父亲姜官凤是姨兄弟,张建祥娶大姐傅子英为妻,姜官凤娶二姐傅长为妻。张其财也称姜清亮的母亲傅长为伯娘,两家比较亲近。
初来乍到,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着眼长久之策,姜清亮决计先搭建个小茅屋躲风避雨。在张其财的悉心帮助下,他选择大草坝的一块荒地作屋宅。虽然杂草丛生,但前面平缓,视野开阔,而且两边山丘簇拥而来,像个马鞍,是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接着,他马不停地平整屋基,砍伐树木搭架,盖上茅草,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然后租种坡茶村巴雷屯陈光席家的几亩旱地。起早贪黑劳作,日积月累,步出了困境,也迎来了新生活,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有缘与已病故丈夫的张卯结合成家。
转眼到了1912年,那是不寻常的一年,隆裕宣告清帝退位,封建王朝寿终正寝,中华民国破壳诞生,改朝换代,实行总统制的新纪年。是年8月14日黎明时分,这个不起眼的小茅屋喜添一丁,眉清目秀,哭声洪钟,全家人笑得合不拢嘴。不久,取小名为姜明芳。
1932年,金牙一带闹大旱,赤地千里,姜家租种地主黄成钧的几亩田地颗粒无收,狠心的地主带着狗腿子逼租逼债,由于交不出租粮,他家的房子被地主的一把火烧得精光!从此,全家老小十口人被迫漂泊在荒山野岭之中,过着吃草根、树皮,“茹毛饮血”的野人生活。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次年春夏间,当地又暴发瘟疫,姜明芳的母亲因饥饿吃木金花菜中毒身亡,哥哥、大姐、二姐、大妹、二妹相继病死或饿死在逃荒路上。为了留下一条活命,父亲忍痛将未成年的大女儿嫁了人。那时,姜明芳仅11岁,每天背着刚出生3个月的弟弟姜明超,领着不满4岁的妹妹,跟着父亲沿村乞讨,讨得残羹剩饭,就吃上几口,讨不到就采摘野果、野菜充饥。好几次,他阿爹搂着他和弟弟、小妹,哭着说:“芳儿啊,爹对不起你妈,对不起你们,让你们小小年纪就遭这般苦罪!”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妹妹成了泪人,而姜明芳却反过来安慰父亲:“阿爸,你别难过,天不会塌下来的,苦难总要过去的,我们要顶住!”
他紧紧地拉住父亲的手,顿时成了家人的顶梁柱。
可是,穷人命苦,雪上还得加霜,身体虚弱的父亲由于操劳过度,患病不起,小弟小妹嗷嗷待哺,怎么活啊?走投无路的父亲为了不至于全家灭绝,忍痛将弟弟卖给外里村那闷屯刘德华家作抱养子,后改名为“刘明晓”,也将妹妹卖给了人家,后来生死不明。就这样,热热闹闹的10口人之家,只剩下他们孤苦伶仃的父子俩!
看见儿子干瘦如柴,命若游丝,怕难成人,他就给儿子改名为“姜 茂生”,寄寓“茂盛生命”之意,寄托对儿子生存的期待。
在贫困中煎熬长大,从小受尽地主老财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姜茂生万分仇恨黑暗的旧社会,愤愤不平世道不公,也培养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嫉恶如仇的性格。
1928年冬,担任金牙乡农会主席的姜茂生父亲,带头抗捐抗税,被反动派抓进凌云县府监狱关押。为了以一儆百,反动县府经常拉他父亲当众往死里打,歇斯底里:“看你们哪个还敢抗税?”“你们哪个还敢加入农会?”
在牢狱里,他父亲受尽凌辱折磨,在奄奄一息之际,他才能与父亲见面。黑云沉沉,寒风萧瑟,16岁的姜茂生独自背负父亲的尸体,一步步离开凌云县城,往故乡岩鸭方向艰难爬行。渐渐地,体力不支,头晕目眩,他不得不在一片树林里素尸掩埋父亲,没有亲人,没有香火,四顾茫茫,欲哭无泪。
此时此地,姜茂生孤零零的,举目无亲,走投无路,不由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咐:“儿啊,咱家只有你一根苗了,你要想法子找韦拔群去,当兵报仇,替咱穷人办事!”
次年秋,韦拔群的农民赤卫军派李天心连长到金牙区来动员贫苦青年参加革命队伍。姜茂生听说后高兴极了,赶紧去报名。
两三天之后,姜茂生得到通知,赶到百色广西第四警备大队机关枪营报到。
姜茂生喜出望外,即和同乡的5名青年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整整跋涉了3天,行程200多里崎岖山路,终于来到日思夜想的百色城。经过四处打听,他们才找到警备大队的驻地。冯达飞营长听说他们从凌云、凤山赶来参军,非常高兴。马上叫通讯员带他们去吃饭,然后换军装。
过了两天,教导总队就安排他们参加军事训练,讲授革命道理。
从此,姜茂生加入革命队伍,成为光荣的人民子弟兵。
谁知,他这一去,就阔别了家乡。
1956年10月初,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时任广西军区参谋长、荣膺开国少将的姜茂生,第一次回到离别27年的故乡——凤山县金牙乡上牙村岩鸦屯。
说起故乡,对姜茂生来说,有些复杂,其出生地金牙乡原属凌云县管辖,解放后划属凤山县。所以,重情重义的他,除了回到出生地岩鸭屯,还都到凌云、凤山两县拜访“父母官”。
少小离家老大回。然而,久别的故乡,他回家却无家可归。昔日的茅草房已荡然无存,老屋基杂草丛生,从来流血流汗不流泪的他,此情此景,泪水再也止不住流了下来。
此行,他念念不忘的心事,是要找到父亲的骨骸,给父亲建个墓,立个碑。
他携夫人朱士华来到凌云县境,凭着超强的记忆,从荒山野岭的树丛中找到父亲的遗骨,随后用金坛装着,带到凤山县岩鸭屯的茶花山安葬,与村脚下的母亲墓遥遥相望。
“安息吧!苦命的父亲、母亲!”他心里默念道。
了却了一桩心事,他得到些许安慰。
1962年,担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的他,又抽空匆匆返回故里,了解家乡的建设情况,走访了亲戚朋友。
姜茂生(右二)、夫人朱士华(左三)在故乡岩鸦屯与亲戚合影
不久,由于战争年代多次负伤引发严重伤病,难以正常工作,姜茂生便向组织要求离职休养,得到组织批准后,于1965年前往桂林干休所疗养。
身体时好时坏,但他一直牵挂故乡各项事业的发展。1982年11月中旬,见身体好转,他即决定第三次回故乡。
11月27日,他不顾旅途疲劳和伤痛,在凤山县对县直机关干部作了一场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报告。
1982年11月27日,姜茂生将军在凤山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大会上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
他饱含深情地说:
同志们,这次我返回家乡,已是别了二十年整整的时间了。主要是来看看凤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同志们和广大群众为“四化”的建设付出的辛勤劳动。得到县委韦书记(韦文宽)、邓县长(邓成)、县人大常委会罗主任(罗玉庭)等领导的热情接待。在此,我首先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县委韦书记、邓县长、罗主任要我和同志们见见面,讲一讲参加革命斗争及建国后外地的建设情况,这我作不了什么报告,只是向同志们作个汇报。
我是1929年出去参加红七军的,至今已是五十多年了。当时,去参加红七军的凤山儿女,有四百多至五百人左右。在各个年代,不同时期的战场斗争,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外出的这些兵员战士,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年老体弱多病,有牺牲,有病逝,现在剩下无几了。据我掌握的情况,一起去北上的,现剩下只有黄明政(原承德市警备区政委),还有廖庆通(曾任副师长,离休后享受军级待遇)和我姜茂生三个人了。
建国后,我回凤山故乡这是第三次。第一次是1956年冬回来的,第二次是1962年。到这次回来相隔整整20年。这一次,我所看到的,和前面两次看到的,的确是很大的变化。这是县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同志们辛勤的汗水浇灌分不开的。
接着,姜茂生将军如数家珍,说出家乡的巨大变化——
我所看到的变化:一是农业生产有增收,人民生活大有改善。据了解,林里、上牙、那坝等地生产队,我大嫂一家7口人吃饭,收获的粮食是9000多斤,人均有粮1000多斤。我的老弟姜明超一家5口人,得到的粮食是6000多斤。他们都向我说,现在吃的粮都是前年余下来的粮食。去年、今年的粮食尚未动用。这说明在粮食上是没问题了。有反映说,收少的平均人有800斤,多的人均1000——2000斤。如不脚踏实地了解,哪知道这些事呢?
二是种植方面。1956年我回来时,有许多山是光秃秃的,现在一大片一大片种上了油茶或者桐果、杉木,这个很好嘛!这些从短期内看,是看不到收入,这都是经济林,10年之后收入是大的。粮食有了,经济林有了,养殖抓起来了,生活随而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三是交通方面变也较大。过去各公社尚未通公路,全靠的是步行或以马代脚。现在各公社都开通公路,有的开通到大队。1956年我回来要回金牙老家,是县委给我配马骑去骑回,真是麻烦极了。这次我回来可以开车到家门前,真是方便极了。
四是工业有发展。过去没办厂,现在有榨油厂、水泥厂、农机厂、水电站等等。过去照亮靠煤油灯,现在以电照明和加工。
五是城里变化。我第一次回来,县城还有许多茅屋。要说那时的凤城,与外地之比,不如别地的一个圩场。如今,茅屋没了,筑起一栋栋砖楼,街道也好了,有些房子与南宁之比是差不多的。你们在这里看到变化不大,我们在外几十年回来,一看就不同了。
还有很多变化的,但由于我患心脏病已二十余年了,身体不好,走的地方也不多,无法一一地列举。如以后身体还可以,我还要回来看看大家为凤山的变化而努力和流血流汗的结晶。
这是我这次返回故里,看到家乡的变化而荣耀之说。
抿一口开水之后,姜将军继续说——
今天,我还要向同志们讲的是红七军的革命战斗历程。红七军这支队伍,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著名的百色起义后产生的队伍。其兵员主要是广西人,特别是右江东凤两县的农军。韦拔群是广西农运的领袖,在东兰发起领导的农运波及右江各县,建立农会,组织农民自卫军,打土豪分田地,搞武装斗争,震惊广西反动当局。后在中央派来广西的邓小平、张云逸等等同志,进行地下组织工作,在广西举行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后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第八军。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云逸任红七军军长,俞作豫任红八军军长,这是全党全国人民都知道的。
在广西的右江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在全国中列为著名的根据地之一。这支队伍1930年在广西打了许多胜仗,还打到贵州去,歼灭贵州军阀一个团的兵力(1000多人),缴获十几万发子弹,还缴获枪炮、电台、光洋、银元、军饷等。后返右江攻打百色,消灭岑建英百色民团总指挥官的武装。不久,蒋介石调动湖南、云南兵攻打广西,在田东的思明、可花一带,我们第一、第二纵队共3000多人,在此地埋伏攻破一仗。由于湖南、云南的兵力多,在夹击敌兵的阵战中,敌死伤很多,我方也有伤亡,但不多。这一仗打了三天三夜,打得十分激烈。敌兵装备好,我们的装备不如,但我军是本地兵,地形熟悉,在山区作战依靠山形地利伏击,让敌靠近四五十米才突然袭击,打得敌兵措手不及。这仗缴获敌人的不少东西,得到的五六百匹马来驮运武器弹药。
后来,中央出了李立三“左”的路线,要红军攻打一省或数省的胜利,攻打桂林、柳州、广州等大城市。我们与湖南、云南兵相战后,中央派员到广西,向邓小平、张云逸传达中央立三路线,要红七军配合全国红军会师武汉,夺取政权。先要红七军攻下柳州、桂林后,出兵增援打武汉,夺取广州兵权。红七军前委传达这一精神,讨论研究如何执行这一艰巨任务。红七军仅有7000多人,要完成这一巨大而又走险任务,会上有两种不同看法意见:一是按邓岗传达中央的指示精神办;二是以邓小平、张云逸为首意见认为,红七军的力量较弱,还需再扩大充实,继续扩展革命根据地,尚不能马上执行。后来,邓小平被撤去政治委员之职。在“左”的路线下,红七军一、二纵队就开始北上了。 1930年9月,开了一个誓师大会。之后,我们第一纵队从田东出发向现在的巴马进入东兰,第二纵队从凌云、乐业方向出发。我们来到红水河岸边,看到滚滚浪水,无船,怎么渡过到对岸呢?战情急,就砍来木头,押成木排作渡船之用。后来,张军长率部到达南丹,在此地停休三天,然后往河池出发。
到达河池后,就地召开军党代会,决议如何执行任务事宜。会议决定邓小平不再担任红七军前委书记,由政治部主任陈豪仁接任其职。红七军整编韦拔群第三纵队兵员(主要是东凤人),身体健壮的和好枪的,都编到19师56团北上。留下韦拔群和少部分体弱的兵力,随韦拔群回右江,继续坚持根据地斗争。韦拔群带着军部给的红七军21师番号和80多个武装返回重组21师兵员。韦拔群组织右江各县农军(主要是东凤)编入21师,组成3个团和一个独立团,在党的领导下,一直坚持到解放。
红七军整编后,10月,十九、二十两个师从河池出发北上。我们沿途打了许多仗,在攻克全州后,在那里休整3天。军前委在那里召开了一次会,会议决定不打柳州、桂林,到小北江去建立根据地,然后攻打广州,夺取政权。作出这样的决定后,中央代表邓岗和政治部主任陈豪人都走了,说去中央汇报。
他们走后才恢复邓小平军前委书记职务。接着,李明瑞召开动员会,发动群众为部队捐献工作。之后得到二万块光洋的捐献费。又发给我们每人四个毫子,作购买草鞋的备用费。
之后,我们队伍到达道州,军前委才向党员传达军前委的会议精神。
这些,都是时隔五十多年的事了,年代久远,有很多的事记不清了。今天只给同志们讲一些过程,由于没有准备好,东拉西扯,讲得不好。主要给大家懂得我们北上征途中,如何艰难险阻和一路上互相关照的情况。
大家热烈鼓掌之后,姜将军深情地回忆道——
红七军北上两个师的兵员,到达桂岭时,整编为两个大团,李明瑞兼任58团团长。总指挥去当团长,干部下放了,大炮不要了,多余的武器埋了。炮没了,担架队和其他工作人员都编下连队去当战士,当战斗员。在吃的方面上,一天只发给几分钱,只吃中餐和晚餐,早餐吃不到。没菜吃,放点油盐或辣椒,生活就这样过了。
部队进入乐昌,在那里打了几仗,20师师长李谦牺牲,19师师长和总指挥李明瑞都受伤,牺牲许多人。攻克乐昌后,县委派来一个同志传达纠正立三路线。这是9月份的事,也是立三路线的结束。
就在我们将到江西之前,军前委早已抵制立三路线,不攻打大城市的做法,注重建立后方革命根据地。
红七军与中央红军会师后,红七军被编入第三军团,受其指挥。
时间关系,今天就与大家讲讲一些简要情况了。谢谢大家!
此次,姜茂生也依然到凌云县城乡走访调研,还应县领导的请求,为该县著名的风景区水源洞题词:
“暮年思故乡 揽胜壮身心”
1982年11月,姜茂生(右二)在凌云县水源洞前与乡亲留影
这一次,是姜将军最后一次回归故里。1985年12月11日,由于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南宁逝世,家乡人民无不震惊,扼腕叹息!从此,凤山人民失去了一位功高德重的好领导、好乡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