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唐山同学常策欧的深情厚谊
在天津南开中学旧址的“周恩来青少年在津革命活动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幅珍贵的照片周恩来、张瑞峰和唐山同学常策欧三位同学的合影。其中的常策欧,正是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耿家营村有为少年。
左起:常策欧、张瑞峰、周恩来
1913年8月,周恩来和常策欧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开中学。8月19日开学后,周恩来同常策欧又都分配到乙三班(后改为丁二班)。两位少年一见如故,互通姓名后,常策欧才知道这位操着南方口音的英俊少年叫周恩来,与他同龄,家居江苏,伯父在天津。
常策欧和周恩来同屋住了四年,两床相对,平时兄弟相称,生活上朝夕相处,相互照顾,学习上互助互勉,切磋琢磨,一同交流。很快成了好友,两个人勤奋好学,听习兼顾,夜以继日;读练结合,晨夕少息,学习成绩,很快在班里拔了尖。这一年他俩共同获得了班里国文、捷算、习字3门课程的优胜者称号,并与同班里获此殊荣的同学一起合影留念。
周恩来日常生活俭朴,常利用假日或休息时间为学校抄写文件,刻印腊版,用挣来的收入贴补膳食宿费;常策欧家庭生活条件虽较富裕,但他在校从不铺张,食用节俭,生活适度。他俩思想敏锐,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快,并在课余时间和同学们开展课外活动。大家同心协力,创办“敬业乐群会”有声有色。同年10月,敬业乐群会所属《敬业》会刊杂志(从第二期起改为《敬业学报》)。周恩来以“飞飞”、常策欧以“醒亚”、张瑞峰以“蓬仙”的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不少文章。周恩来在第一期上发表的《春日偶成》诗云:“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表现了16岁少年忧国忧民,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志向。常策欧撰写的《本会成立小史》也发表在刊物上。1916年春,张瑞峰完成学业,准备前往日本留学、深造。行前,常策欧、周恩来、张瑞峰三位“敬业乐群会”的创始人,来到海河河畔,畅谈3年来的同学友谊和临别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在海河岸边合影留念。共同立下了“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的愿望和理想。
周恩来做客耿家营 两人如兄弟
1917年寒假,常策欧同周恩来商定,邀他一起到唐山家乡耿家营过年。腊月二十六日,他们从天津乘坐上午11点的火车东行,下午4点钟到达开平火车站,步行两华里到了耿家营村。常策欧的母亲和姐姐见到策欧回来了,还带来一位同学,喜出望外,立刻将他们迎进屋里。常策欧向母亲和姐姐介绍了周恩来。周恩来很有礼貌地道了一声“伯母、大姐好!”常母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英俊潇洒的年轻人,非常高兴,让他们休息,自己和女儿去准备晚饭。
常策欧家居耿家营村中街的一个四合院。前后两层住房。前院是一幢二层小楼,周恩来和常策欧就住在小楼的二层。街坊邻里知道常策欧回老家过年,还带来一位同学,都赶来探视。策欧按乡里礼节称呼一一介绍。一些老年人都夸奖周恩来有“福”相。从与村民的接触中,周恩来了解到耿家营村子不大有百余户人家,土地不多,有不少村民在开滦马家沟矿和唐山矿下煤窑,也有在启新细棉土厂做工的。多数人衣食困难。官家苛捐杂税种类繁多,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年节到来家务事多,常策欧和周恩来帮着家里扫院子、担水,做些杂活。当常策欧的大姐和家嫂发现周恩来衣服单薄时,在为常策欧缝制冬装时,特为周恩来也做了一件厚实的棉袍。两人穿上同样的冬装,宛如同胞兄弟。
大年是农村的大节,各家各户均都在操办过节。周恩来发现一位衣服破旧、满身油污、疲惫不堪的工人走来,周恩来有意识地向他提问一些问题。得知他是马家沟矿的机械匠,年节井下停工,他去做年工检修机械,每班干12小时,挣3毛5分钱。恩来点点头记在心里;正月初十是开平大集。集市商贸繁盛。又有表演花会(秧歌),姐姐找了两个伴儿,叫上策欧和恩来一起到开平城赶集。恩来走进了一家粮店,打听了粮价。当他得知玉米每斗7毛2分时,对策欧说:“煤矿一个技术工人一天才挣5升玉米,够干啥的?”那么年轻的周恩来,已经考虑国家大事了。他对开平古城及庙宇很欣赏,但看到残破的城垣和到处是年久失修的建筑,忧心忡忡地说:“这残垣破壁的古老城池,多像我们的国家呀!”回家的路上,他们边走边谈,谈到满清的洋务运动、唐廷枢的奏折、开平矿务局在开平挂牌等等。周恩来忽然想起什么,问常策欧:“白雅雨就是在这里就义的?”“是的。”常策欧回答:“辛亥滦州起义失败后,参谋长白毓昆在开平城东30里的古冶被捕,被屠夫刽子手王怀庆杀害于开平城北。同他一起就义的还有七八人。”一阵沉默。快进村时,常策欧用低沉的音调朗诵荆轲别燕太子丹行刺秦王时的壮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过了一会儿,周恩来和了一首骆宾王起义伐武则天时所作的绝句,《于易送友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常策欧本想带周恩来到唐山镇去看看,但因为市面不安定,母亲和姐姐没允许。正月十二日晨,姐姐派一辆大马车送他们去唐山火车站乘车回了天津。
周恩来的耿家营之行,使他看到了经济破败的中国北方农村,也了解到在英国资本家奴役下煤矿工人的悲惨生活,他更加迫切地寻求救国的道路。在他赴日留学前写下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气势磅礴的七言绝句。
终生挚友 千古留美名
1917年6月临近毕业,周恩来在常策欧的协助下,主持编写了南开学校《第十次第二组毕业同学录》。周恩来写了同学录序言。6月26日常策欧和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毕业后,周恩来遂东渡日留学,常策欧则考入清华,但两人仍保持着书信往来。
1919年秋,常策欧赴欧洲就读了伦敦大学。1920年底,周恩来赴欧洲勤工俭学。临行前,周恩来不慎将出国经费外汇支票丢失,幸亏当时在北京工作的常策欧大哥设法帮助,才解决了问题。
1920年12月,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到达法国不久,与同去的李福景(唐山市人,后在开滦唐山矿工作)即赴英国伦敦,探视在英国留学的常策欧,并住在常策欧处。同学相见,推心置腹倾诉离别之情,谈古论今研讨救国之策。他们偷闲游览了泰晤士河,观看了白金汉宫外景,并合影留念。
周恩来(左) 李福景(中) 常策欧(右)
1921年2月,由于英国生活费用昂贵,常策欧经常利用假期到巴黎看望周恩来,平时他们书信往来保持联系。1922年3月,周恩来经常来往德、法之间,从事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不断得到从住在英国伦敦的常策欧的十分重要的帮助。
1924年7月,周恩来在欧洲期间,他们之间经常通信。常策欧还为周恩来研究英国和欧洲的局势提供了大量的报刊等资料。周恩来还寄照片及贺年片给常策欧,常策欧则将这些纪念物寄回国内,交给夫人高春华(唐山市高各庄人)保存,以防丢失。
1927年常策欧从英国回国后,“从教育人,植根华夏”,以科学文化之力,醒炎黄子孙之愚;周恩来投身革命,南征北战,舍生忘死,竭尽全力,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抗日战争期间,常策欧买到一本英文版《西行漫记》,读了一遍又一遍,仿佛和青年时代的老学友又重逢了。不久,他在南开同学张鸿浩家中,结识了周恩来的二弟周同宇,成为往来的密切朋友。
1946年2月,周恩来作为军事三人小组中的代表来到北平,尽管当时在国民党的统治下,白色恐怖十分严重,常筞欧仍毅然前往中共代表团驻地,看望阔别多年的老友,周恩来见到老朋友十分高兴,十分亲切。他向常策欧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告诉他全国解放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这一天常筞欧心情无比激动,回到家里,他兴奋的对家人说起见到周恩来的情景,谈论祖国的光明前途。
1949年初北平解放。3月下旬,周恩来随党中央前往北平。他知道常策欧就在北京生活。进城后一个星期,便通过周同宇约见十分想念的老朋友。初进北平,工作千头万绪,周恩来实在抽不出整段时间与老友晤谈,就从一个会议到另一个会议的路上,坐在吉普车里与老友谈上一二十分钟,利用工作空隙时间或抽空邀到家中和常策欧亲切交谈各种问题。
周恩来鼓励常策欧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常策欧心驰神往。从此,他一心一意地从事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天津大学任教期间,竭尽自己的平生力量,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新中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1951年初,常策欧到周总理家里做客时,总理将他的一张半身近照送给策欧,并亲笔在背面书写上“醒亚兄存一九五一、一、一二”。当年秋天,当周恩来得知常策欧不幸患脑血栓卧床养病的消息后,他立即抽出时间到家中看望,关切地询问病情。常策欧讲不出话来。只是紧紧的握住周恩来的手,泪水不禁淌了出来,周恩来俯在常筞欧的身边,关切地说:“醒亚,你好好养病,养好了病建设咱们的祖国!”常策欧微笑了,他向周恩来连连点头。
1953年春,55岁常策欧逝世时。家人怕总理太忙,没有惊动他。事后,周恩来知道老友去世的消息,十分痛惜地说:“我应该参加醒亚的追悼会,即使参加不了,也应该送个花圈呀。”他委托周同宇,一定要向常筞欧的家人转达他深深的悼念之意。
常家同周恩来总理的友情堪称笃厚,但常家从不炫耀,也未因个人事麻烦过总理,真称得上君子之交,重在情意。常策欧去世后,周总理嘱托弟弟常去常家探望夫人高春华及子女。常家子女,秉承父志,勤奋好学,均成为祖国栋梁之才。儿子常卓超是北京大学的副教授,女儿常竟超任教于北大附中……他们在新中国建设中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病逝的噩耗传来,常家悲痛欲绝。1977年,天津筹建“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在津活动纪念馆”时,特邀常策欧的夫人高春华老人,参加建馆筹建座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