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21年9月27日电 2021年9月25日是鲁迅140周年生日。雨后初晴的秋日,由北京35中学部分师生、老校友、老军人、鲁迅作品爱好者共同发起的“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八道湾鲁迅故居纪念馆举行。三十多位各界来宾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鲁迅与李大钊青铜塑像前立定,鞠躬行礼,献上花束,唱起“生日歌”,真诚表达对鲁迅先生及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无限敬仰之情。
座落在三十五中校内的西城区八道湾胡同11号,是鲁迅一家离开绍兴到北京居住的宅院,是新文学经典《阿Q正传》等鲁迅经典作品的诞生地,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郁达夫等都曾到访。2014年,为保护八道湾11号鲁迅故居,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决定将李大钊捐款发起建校的原志成中学(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迁此。百年前,李大钊与鲁迅是《新青年》同仁、北京大学同事;百年后,两座民族精神的丰碑屹立于志成新校园,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传承美好理想追求的重要景观。
献花仪式活动中,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金曼激情朗诵了一段歌剧《北大1918》中鲁迅和李大钊的一段二重唱歌词。三十五中学立人讲研团的五位同学朗读了他们自己原创的剧本《别故乡》。 老将军刘德明和著名散文作家卞毓方先生向鲁迅故居纪念馆赠送了自己创作的书法和散文书籍作品。87岁的志愿军老兵于枫女士,向参会者赠送了自己抗美援朝故事的书籍和纪念邮简。
座谈会上,三十五中刘继忠校长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八道弯鲁迅故居纪念馆的由来 ,介绍北京市三十五中学“一座宅院,一所学校”主题活动的构想和意义。支持和参与组织这样活动,就是为了怀念鲁迅、传承和弘扬鲁迅精神。
鲁迅作品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文学院商金林教授以“鲁迅与孙氏兄弟”为题作了重点发言,引起大家的关注。著名散文作家、原人民日报记者卞毓芳教授发言围绕着“鲁迅与杂文创作”,语言清新俊永,思想精炼深刻,受到大家好评,会后纷纷请他签名留念。三十五中学高级教师、八道湾鲁迅纪念馆研究员杨宗蓉,向大家介绍了“八道湾特设课程及课程意义”,内容充实,思路清晰。三十五中立人讲研团成员、高二年级的侯欣媛同学在各位专家面前,侃侃而谈自己钻研两年的学术论文《爱罗先珂与八道湾:鲁迅在日本影响的开端》,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后生可畏,前途无量。
鲁迅友人孙福熙之子孙惠军教授的发言,从几个方面说明:“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鲁迅。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历史上的一块丰碑。鲁迅的作品永不过时,将成为我们人民永远的百科全书。”
89岁的单大德老将军通过回忆自己参加解放军,随军打过长江的经历,说明鲁迅作品对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说到动情处,他不禁声泪俱下,用两句话作发言的结束:“鲁迅精神永垂不朽,中国精神永放光芒!”老将军的发言令全场动容。
座谈会已经延时,大家却言犹未尽,主持人不得已,只能顺势在老将军发言后的高潮中宣布会议结束。参加座谈会的从15岁的中学生到近90岁的老将军、老战士共聚一堂,年龄跨度之大、话题之一致和契合十分少见,由此足见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深深的敬仰、热爱和怀念。
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副秘书长祝阅武用一句话概括了他参加活动的感受:“人走了,作品活着,鲁迅精神不朽!”
一位网友看了朋友圈消息后,作诗感慨:“目光如炬笔如刀,剖己剖人至发毫。痛为狂阿书传记,愤借投枪刺王朝。岂惧临渊战敌寇,彷徨呐喊皆戟矛。今待国魂振文苑,又呼旗手领风骚。”
纪念馆特聘鲁迅研究员荣挺进向大家热情介绍了鲁迅在八道湾的生活背景和文学创作。特别是1921年底至1922年初,因学生和密友《晨报副镌》编辑孙伏园的邀约和催促,鲁迅在此创作出《阿Q正传》,今年恰是阿Q诞生100周年,因此八道湾鲁迅故居有了不凡的意义。《阿Q正传》是鲁迅代表作,也是新文学最具世界性的经典作品。鲁迅希望借此“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以唤起全民族群体和个体的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