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下旬,第三军由闻喜向中条山转进扼守,仍隶属南路军卫立煌指挥;1939年7月,第三军军长曾万钟升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第三军军长由唐淮源接任,李世龙任第七师师长、寸性奇任第12师师长。日军自1938年春攻占晋南风陵渡,至1941年4月,先后对中条山发动了十三次大规模进攻,均被我第三军协力友军击败。在此十三次反围攻、反扫荡战役中,第三军毙敌联队长一名、大队长江岛等3名、中队长8名及以下官兵20000余人,联队长重松受重伤。
1941年3月12日,苏联为了防范日本关东军入侵远东,以集中军力于欧洲应对德国希特勒进攻,遂与日本帝国签订了《苏日和约》。日军大本营乘机调整对华用兵,将原本防卸苏联进攻的关东军野战部队、化学部队及飞行集团,分割到华北山西战场,先后从华北、华中抽调第21师团(师团长田中久一)、第33师团(师团长樱井省三)骑兵第四旅团(旅团长左久开为一)、炮兵两个旅团、独立山炮野炮重炮兵等炮兵5个联队、伪军第24师、伪大汗义军等部队,配附化学兵及空降部队,及空军第3飞行集团军(飞机400余架),与原盘据晋南的日军第35师团((师团长原田雄吉)、第36师团(师团长井关仞)、第37师团(师团长安达二十三)、第41师团(师团长清水规矩),及第3、第4、第9、第16独立(混合)旅团,总计七个师团以上,共约20万余人,向豫北、晋南各地集结,于941年5月7日从东、西、北三个方向,采取中央突破、钳形夹击、分进合围、梳篦反复扫荡之战术,对中条山守军发动第14次大规模攻击,中条山会战爆发。
第三军驻守卫中条山近四年,熟悉地形、军风强悍、纪律严明、战术灵活、作战勇猛,威震敌营,被日军视为眼中钉。日酋深知要想征服山西,必须攻下中条山;要想攻下中条山,必先摧毁第三军。第三军守卫中条山西线,是中条山会战重点。华北日军第一军调集重兵猛扑过来,势在必得。在敌步、炮、骑、化、特、空等军种协同立体式攻击之下,第三军由战初之防卸阻击、运动截击之态势于5月12日演变为分路突围,弹尽粮无援绝,黄河渡口被敌攻占,南撤退路断截,各部为敌分割围攻,全军陷于重围,战况极端险恶,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第12师师长寸性奇先后于夏县尖山、垣曲毛家湾殉职;第7师师长李世龙率本师大部、第12师副师长杨玉崑率本师一部,突出重围。是役,第三军毙敌旅团长一名、联队长二名、大队长三名等六名官佐及以下官兵12000余人。
1941年7月,第三军重组,原第五集团军参谋长周体仁任军长,部队分驻于陕甘,拱卫大西北。
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是孙中山先生最信赖的革命、爱国的部队,是北伐先锋,战功卓著,为国家统一劳苦功高;在大革命时代,朱德为其云南陆军讲武堂老同学朱培德、王均委任为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及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客观上间接成就了周恩来、贺龙、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在戡乱时期,第三军礼让红军,始终奉行能不打时则不打的原则,不与共产党为敌,深得朱、毛谅解与称颂。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军官兵同仇敌恺,请缨抗战,极积响应国家抗战一号动员令,挥师北上支援华北抗战;在晋东南抗战岁月里,第三军与八路军亲密合作,是国共两党两军联手创建和保卫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主力军,是华北抗日战场国共合作的典范。在八年抗战中,第三军转战冀晋陕豫四省,全军官兵坚持国家至上、抗战必胜的信念,爱国家、爱人民,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牺牲奉献,先后参加了保定会战、太原会战及中条山会战等会战,在数十次大规模战役中,屡次重挫重创日军精锐,累计毙敌达四万余人,为保卫华北、保卫大西北,为策应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浙赣会战、长沙会战、豫西会战等华北、华东、华中及华南抗日战史牵制了十余师团之兵力,为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功昭日月,德润千秋,无愧为国之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