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一百周年。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从1921—2021的一百年最是风云激荡,也是最令国人鼓舞的一百年。一百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受尽世界列强欺辱。一百年后的中国民富国强,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铸就如此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仅仅从领袖能力的角度解释是不够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何尝不是国家民族的伟大领袖?仅仅从先烈贡献的角度解释也是不够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等又何尝不是流芳千古的浩然志士?要认清中国共产党铸就辉煌的底蕴,必须按照唯物史观,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一、马列主义理论指导
自中英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国家衰败、民众困苦和列强欺辱,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探求救国救民之路。但无论是失败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维新变法,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还是成功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都未能使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陷阱。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试看将来的环宇,必然是赤旗的世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看到了振兴中华的新途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劳动创造人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规律。列宁主义的革命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必然性和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但验证了列宁主义的科学性,而且使中国革命先驱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掌握了唤起民众的精神武器。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不但在于建党之初就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更重要的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毛泽东思想,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土地改革这个关键,走出了一条与十月革命以城市暴动夺取政权截然不同的革命道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一个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都是农民的国家,没有什么比分田分地更能赢得民心!土改赢得了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基础。通过二十二年的武装斗争,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大国。坚持生产力标准的邓小平理论,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关键,选择了一条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大相径庭的发展道路。以多种所有制取代单一公有制,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以自由贸易取代贸易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使社会主义大国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通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由百分之1.8提升到百分之16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从222美元提升到10500美元,城乡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从百分之63.9大幅下降为百分之28.2,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沧桑巨变。
二、革命政党组织保障
组织起来的砂石成为建筑,组织起来的音符成为乐曲
组织起来的字词成为文章,组织起来的民众成为队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亿万民众从一盘散沙凝聚为令国内外敌人震撼的革命洪流。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蒋介石总结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最突出的一条就是国民党的组织能力远逊于共产党。
“坚持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坚持党管干部和“党指挥枪”,使来自五湖四海和各个根据地的党组织和人民军队紧紧团结在一起。从南湖的航船、南昌城头的枪声、延河边上的宝塔,直到天安门上的红灯,一百年来无论世界的惊涛骇浪、国内的艰难险阻和内部的矛盾冲突,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团结奋战。“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以落实。坚持从严治党,从抗战期间的黄克功,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周永康,违反党纪国法的高级干部一再被严厉处罚,保持了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纯洁性。
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留和发展了部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加强党的领导,不但避免了资本主义经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负面影响,实现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公平和谐的有机统一,而且显著减少了既得利益集团对新兴生产力和新生产方式的掣肘,为创新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党的领导。”
三、悠久中华文化支撑
纵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都已不复存在,唯有中国巍然屹立。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汉字是炎黄祖先最伟大的发明,其对历史和未来的贡献远超四大发明。汉字作为非拼音文字,允许有不同发音但保持书写一致,以跨越时空的最大包容性维护其统一性,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统一始终占主导地位,汉字功莫大焉。汉字不仅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石,而且以其输入效率高、阅读速度快、信息含量大和构词能力强的特点,成为信息经济时代中国崛起的助推器。
我国是世界罕见历史从未中断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长期维系这种持续性,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通过长期交流与不断融合,形成了牢固的经济、血缘、文化和政治联系。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就是多个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大民族。北魏孝文帝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汉化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奠定了隋唐时期开皇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文化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进步。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孔子学说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统治者。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打土豪,分田地”唤起民众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渐进式推动改革开放,“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的“兼爱”和“非攻”显示了中华民族拥有和平的理念,而无侵略的基因。中国共产党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不久即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国际环境。通过改革开放初步实现国家富强后,又进一步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衷心拥护,奠定了致力于和平崛起,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外部条件。
四、与时俱进抓住机遇
“形势总归比人强”,“机遇只眷顾有准备的人”。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一再创造辉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与时俱进,紧紧抓住了时代变迁提供的难得机遇。
抓住“西安事变”的机遇,使革命转危为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抓住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兵谏扣押蒋介石的机遇,努力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打乱了日本的侵华计划,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也使红军主力摆脱了严峻的军事和经济困境。由主力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和由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在为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最终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积蓄了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