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新村
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大湾村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西南部,地处山青水秀,景色迷人,环境优美的帽顶山脚下,平均海拔800米以上,东与国营打草坪林场交界,西与果子园乡相邻,南与国营马宗岭林场接壤,北与花石乡茶棚村相连。大湾村是2008年随着行政区划调整,由原大湾村、帽顶村、桥边村三村合并而成,七马公路贯穿全村中心,大部分群众居住分散住在公路两边大山上,属重点移民安置区和高寒山区,全村山场总面积48298亩,其中耕地面积5303亩,园地面积776亩,林地面积39846亩,森林覆盖率占总面积的百分之82.5,全村主导产业以农业、种养为主。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也是集老区、库区、山区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全县有71个重点贫困村,大湾村就曾是其中最贫困的山村之一。“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这曾是大湾村的真实写照。作为全县7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直到2014年,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百分之20.6。
皖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革命战争年代,皖西的山山岭岭角角落落都有生生不息的燎原星火,都有动人心魄的英雄赞歌;红军队伍在这里相继成立,红色政权也开始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位于皖西的金寨大湾村同样也曾是大别山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当时还没有金寨县,这一片属于六安县六区管辖,在县、区苏维埃下设乡苏维埃,汪家大湾就是第14乡苏维埃所在地。土地革命时期,在大别山区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1927年冬,黄麻起义失败后,起义领导人李先念等人就率部东进,在花石大湾一带活动。留下了“冒用稻谷一石五斗”,“他日复回,加利还钱”的借条,军纪严明,流传至今。1929年,立夏节起义胜利后,周维炯、漆德玮等人领导红32师在大湾一带开展游击斗争,常常驻扎在这座老宅子里,开会商讨打土豪分田地、建政扩红等重要事宜。1930年,六霍起义胜利后,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成立,这里就成了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抗战爆发后,新四军第4支队兵站、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中共鄂豫皖区委都曾在这里短暂办公。彭康、张劲夫、郑位三、李世农、谭光廷、黄岩等一大批军政干部都曾在此工作过,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38年4月,中共安徽省工委在六安成立,6月,从六安迁至这里的汪家宗祠,中共安徽省工委书记彭康等同志就居住在这里。直至1939年1月,撤销安徽省工委、成立鄂豫皖边区党委。抗战时期,金寨地区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抗日武装力量,活动在大湾村的帽顶山游击队就是当时一支骁勇善战的抗日武装力量。汪家老屋这座300多年的老宅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后,国家成立了治淮工作委员会,仅在金寨境内就先后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金寨的麻埠、流波、金家寨三大经济重镇沉入水底,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被淹,10万移民迁入深山,大湾村陆续接收移民217户、555人。大湾村与金寨县大部分山村一样,伟大的老区人民为了革命牺牲了生命、为了建设奉献了家园、为了生态文明建设又一次奉献了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贫穷,曾经是压在革命老区大湾群众心头上的灰色记忆,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成了大湾人民的迫切心愿和美好期盼。
老区人民的生活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2016年4月24日下午,总书记来到了大湾村走访村民,他亲切地同干部群众一起,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大湾村村民陈泽申家的小院,在这里召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民座谈会,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向大家了解脱贫工作情况。会上,总书记和乡亲们亲切交谈,共商脱贫大计。他说:“我这次专门来看望大家,从北京坐了一个半小时飞机到合肥,又坐了一个半小时汽车到金寨,再用一个多小时进山来到你们这里,就是要了解农村脱贫特别是革命老区扶贫的真实情况。”总书记不辞辛苦,接连走访了五户农户,嘘寒问暖、关心倍至,从最细微处了解百姓的衣食住行、医疗保障、饮水安全及生产生活情况。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如同春风雨露滋润着大湾村的广大群众。各级领导牢记总书记嘱托,对大湾村的发展予以了高度关注。通过努力,今天的大湾,道路通畅了,环境变美了,还成为了安徽省第一个5G村。2019年4月24日,在安徽创新馆,锦斌书记通过5G视频连线大湾村,与乡亲们进行高清视频通话。2021年2月25日上午9时许,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一场总结了世界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工作的全国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受到表彰,大湾村党员干部群众通过直播观看分享了这一荣誉。
大湾村的巨变不仅是金寨精准脱贫的缩影,也是中国脱贫攻坚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生动实践。大湾之路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和五大发展理念的真理伟力,反映了老区人民奉献奋斗精神和时代的伟大变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作出的不朽贡献。以政策改革落实保根本。牢记着总书记的嘱托,大湾村首先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了四个安置点,安置贫困群众129户439人,百姓住房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这几年,大湾村为了帮扶贫困户,新增了一批公益性岗位,包括生态护林员、乡村保洁员、道路管护员、漂流安全员、光伏发电维护员等。陈泽平成了一名生态护林员,每年可以增加7800元的岗位工资。以产业发展引领致富路。通过采取“专业合作社+大户+贫困户”的模式,引导群众发展茶叶、黄菊、山羊、黄牛等特色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红色遗址、绿色山水交相辉映,慕名而来的游客赞不绝口。红岭公路,十里漂流都是大湾村的特色景点。今天的大湾村,利用老区的宝贵资源发展红色旅游,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其中,漂流项目可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0万元以上。经过干部群众的努力,大湾村在2018年实现脱贫。2020年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老区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现在的大湾村到处是一派崭新气象:绿水青山中,红色遗址熠熠生辉,特色民宿窗明几净,观摩游客络绎不绝;茶园花海中,高山瓜片叶美味香、仙草灵芝收益喜人,疫落花开,满目生机;幸福生活中,党建引领、干群同心,山上种茶、家中迎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