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老山界,有些人或许不太清楚。而读过中学课夲上《老山界》文章的人都会知道其内涵,那是陆定一写红军长征的一段故事。不少学校,特别是瑶族山寨,经常把《老山界》文章作为范文朗诵。
爬山涉水……
风光无限……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采风,让人感兴趣的不是车水马龙的城市,而是偏僻静谧的瑶乡山寨的山山岭岭,尤其是坐落于越城岭上的老山界,那是红军长征曾经走过的地方。
老山界,因为长征经过而出名!
老山界,因中学课夲上的一篇文章而使“老山界”名扬天下!
当我爬到老山界,已是精疲力尽,浑身无力,可能是海拔和高反的原因吧!
然而,当我一眼看到山颠上竖立的写有“老山界”三个红字的石碑,马上兴奋起来。疲劳、乏力、困惑,一扫而光!
我站在“老山界”石碑前,轻松的触摸石壁,轻轻的亲吻碑文,令我激动,让人感怀……
这是我第二次到达老山界,别有一番感受,别有一番情怀……
尽管我于2004年重走长征路时曾来过这里,但感受还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在当前全国上上下下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我重返“老山界”,更加加深了对它的了解,也更有意义!
然而,面对一班一班参观的人群,有些人并不深入了解和详知长征路上“老山界”的这段历史,顺此,我义务当起了讲解员、解说员,告诉大学“老山界”的来龙去脉——
那是1934年12月初,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后,一路西进来到老山界前。红军分三路翻越老山界。一路是从兴安同仁村沿龙塘江过雷公岩上百步陡从主峰翻越老山界。一路是从兴安高寨村委青殿村沿乌龟江经潘家寨过漓源瀑布上梯子岭东北面翻越老山界。一路是从兴安水埠塘到高寨,往李家田沿杉木江上老山界进资源塘垌跟上主力红军。1934年12月4日,军委第一纵队经兴安马岭移至塘坊边、六垌地区,下午开始翻越老山界。12月8日,扼守老山界的红三十七团、红八军团一部分及保卫团奉令撤往资源塘垌和龙胜江底。至此,红军全部离开了兴安县境……
“老山界”石碑旁,还有一处“书”样的雕刻,上面刻着陆定一写的“老山界”文章。
《老山界》是陆定一创作的一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2019年被选入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书第六课。
站在书雕“老山界”石碑旁,与大家一起朗诵陆定一的文章,《老山界》的原文——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