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河北承德有这样一片世外桃源,群山环绕,沟谷幽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它是位于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孟子岭乡的王厂沟村,一个饱含红色记忆的革命乡村。它曾是抗战时期冀东军分区司令部,报社,医院等机关的所在地,如今的王厂沟已被河北省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红色旅游业结合的冀东红色生态田园体。为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我们通过“云端实践”采访到冀东抗战遗址王厂沟军民抗战历史展览馆建馆人,带领村民探索脱贫道路的带头人—石家拥先生,同时通过搜集资料,整合视频资源,挖掘当地红色故事,探索王厂沟当地发展现状……
一、大山深处的红色印记
王厂沟景区位于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孟子岭乡王厂沟村,周围群山环抱,植被茂密,风景秀丽,宛如一幅“溪涧、流水、人家”的恬静生活画卷。
王厂沟,这个藏在幽深山坳里的小山村,在抗战时期是我党冀东军分区司令部、报社、干校、医院等机关所在地,王厂沟现存各类抗战遗址有冀东军分区司令部、冀东军分区医院、冀东报社、冀东军分区兵工厂、干部培训班遗址和“复仇战役”动员大会、王厂沟伏击战遗址以及伤病员养伤、乌拉草沟“疗养洞”“老许洞”、亮马台“猫山”基地遗址等20余处,加之周边青山秀水,景色宜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瞻仰革命遗迹,追忆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岁月,体验当年的革命生活。王厂沟现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被列入承德市和河北省的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
1943年5月12日上午,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奉司令员李运昌之命率领分区政治部和刚成立的尖兵剧社到达王厂沟村。下午,冀东军分区副参谋长才山带领百余名干部到达王厂沟村与李中权会合。他们在村口中间的一条山沟里,伏击了日本关东军一0一师团九连队建制的春田中队,历时两天,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次伏击战,极大地鼓舞了热南党政军民,它对于配合关内地区反“扫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年英勇的王厂沟人民积极配合冀东军区开展抗日斗争,涌现了“深山红嫂”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王厂沟因此被誉为“革命堡垒”。[1]
王厂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一直致力于发展红色旅游,将“南有九寨沟,北有王厂沟”的旗号打响打亮。王厂沟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山景水质都相当好,王厂沟就据此将生态农业和红色旅游融合在一起,当地生态农业向梅花鹿、山羊的养殖、柴鸡的养殖、林果采摘等方向发展。打造王厂沟冀东红色生态田园体。
二、红色故事的挖掘与感悟
1943年,日军在长城内外制造“无人区”,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妄图阻隔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王厂沟村共产党员和多数群众坚决不进“部落”,配合八路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地斗争,直至抗战胜利。由于日伪的多次扫荡,全村有20多名共产党员壮烈牺牲,300多名群众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下。
艰苦的抗日岁月中,这里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通过当地人员的讲解及对历史资料的搜寻,我们对当地红色革命故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挖掘。
(一)挖掘红色故事
1.千里无人区,血泪抗战史
抗战时期,“南有南京大屠杀,北有千里无人区”,王厂沟就坐落在当年伪满洲国西南边境日寇血腥残害中国人民的“千里无人区”受害最严重的区域内。
1943年8月27日,热河省警务厅在日本关东军西南防卫司令官安藤忠一郎及承德日本宪兵本部特高课长木村光明策划部署下,纠集承德上谷宪兵队、宽城孤山子于友三讨伐队、龙须门朱盛林讨伐队、孟子岭、喜峰口日本守备队、兴隆日本宪兵队3000人,对王厂沟9个自然村实行了拔根断源式的灭绝人性的8天“割青扫荡”和“大屠杀”。8月27日天刚放亮,3000日伪军向王厂沟扑来,杨树沟、石头沟、料坡沟、南沟等4条沟漫山遍野布满了日伪军,敌人从孟子岭、南天门、九虎岭、三异井等十几个“部落”里抓来的300名群众,用刺刀逼着强行割青。据参加那次割青大屠杀的讨伐大队长于友三供认,“割青8天,方圆40华里,近700亩庄稼被毁。我队重点负责割青,我亲自命令杀了反割青的刘殿术等5人,抢牛86条,驴25头。”“割青扫荡”之后,一场血腥的大屠杀开始。进村的敌人见房就烧,见物就抢,见人就杀。关元奇和妻子在组织群众转移过程中不幸被捕遇害。关元印和赵起在跑向山上的途中被日军抓住,浸死在滦河里。棒槌崖有3个妇女被敌人抓住,逐个蹂躏后吊在大树上,倒上汽油活活烧死。刘殿喜的老母亲和一个有病的孙子被敌人抓住后踹进火堆,然后将小孙子的鼻子、耳朵割下,奶奶被烧在火堆里。关界庄有3l口人,只杀剩下7岁的关贞瑞1人,关贞瑞一家6口人,父亲被敌人枪杀,爷爷为保护自己的3个孙子,大骂敌人,被敌人挖掉双眼,然后连扎数刀刺死,母亲被侮辱后剖腹致死,11岁的哥哥被刺刀活活挑死,4岁的弟弟被敌人大劈叉后扔下山崖摔死;关贞瑞被刺3刀后幸免。[2]
2.王厂沟伏击战
1943年5月12日上午,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奉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之命率领分区政治部和刚成立的尖兵剧社在分区警卫连的掩护下到达王厂沟村。下午,冀东军分区副参谋长才山带领百余名干部到达王厂沟村与李中权会合。
第二天拂晓,侦察员报告,日军春田中队正直奔王厂沟而来。我冀东部队得到情报后,决定利用有利地形打一场伏击战。
当日上午,150多名鬼子向王厂沟逼近。突然,已经埋伏好的我八路军战士发起攻击,机枪子弹、手榴弹像雨点似的落在敌人的头上。特务连趁硝烟向敌人扑去,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血战,当场打死了60余名鬼子。
剩下的敌人负隅顽抗,占领了另一个山头。二排长巩玉然率领战士从制高点居高临下,向敌人占领的山头迅速接近。但因敌人人数多,火力猛,大部分战士受伤、牺牲,最后只剩下二排长巩玉然身受重伤。下午4时,我方4个排的兵力同时向敌人发起冲锋,紧接着展开了白刃战。战斗从早晨 7 点一直打到晚上 10 点。经过激烈战斗,一举全歼日军。整个战斗歼敌150多人,我军伤亡50多人。
在这场伏击战中,王厂沟村党支部组织了20多名民兵,积极参加战斗。他们利用熟悉当地地理环境的优势,引导八路军指战员扬长避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同时,村内群众组织了20多副担架,冒着炮火抢救八路军伤病员。[3]
3.宁死不屈的王厂沟人
王厂沟村作为抗日游击革命堡垒根据地,经受了日伪军多次扫荡。全村320多人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50多名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1941年成立党支部时,李西云是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在斗争最残酷的日子里为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消除个别党员的悲观失望情绪,他紧抓党员的思想教育不放松,为了解决党课教材,他派人到关内基本区去千方百计找课本;上课没地点,就把自家山洞腾出来;没油灯,就点松树明子。在党员的带动下,王厂沟的群众抗日劲头空前高涨起来,纷纷表示:不赶走日本侵略者,誓不下山。在李西云和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王厂沟村在火热的对敌斗争中建成了抗日堡垒村,李西云被称为“抗日堡垒村的带头人”。
李西满是王厂沟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担任支部组织委员。1943年,李西满不幸被捕入狱后,不惧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面对凶残的敌人放声大笑。牺牲前,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1943年12月,王厂沟村刘殿芳、刘殿喜、关元凯等22名党员被日伪军抓捕。他们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宁死不说出我地下党和八路军的有关情况。疯狂的敌人大开杀戒,除刘殿功一人幸存下来外,其余21人全部壮烈牺牲。
在敌人对“无人区”实行严酷的经济封锁中,王厂沟抗日群众生活十分艰辛,有时仅靠吃野果、树叶、野菜来维持生活。即使这样,由王厂沟群众收藏保管的军粮前后达到两万多公斤,一斤一两也没有少。几年里,王厂沟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为八路军做军鞋2350双、军袜2400双、军衣275套。
日伪军大扫荡时,村里群众、地下党组织、部队伤病员经常转移,隐藏起来躲避敌人,当地人称为“猫山”。在王厂沟人坚持“猫山”的群众中,有34 位孩子的父母为了掩护地下党组织和伤病员,被迫采取用奶头堵死、扔山涧摔死、用被子捂死、用身体压死等近似“残忍”的方法来对待自己那幼小的亲生骨肉。34名父母中,有10名是共产党员。
(二)吾辈感悟
1.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对于那段历史,王厂沟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王厂沟村棒山沟里阳坡,李运昌将军亲笔题词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雄伟耸立。纪念碑高470厘米,寓意在王厂沟伏击战中,我军470名指战员参加战斗;碑礅高150厘米,寓意全歼150名日军;纪念碑建在27个台阶之上,寓意在战斗中牺牲的27名我军指战员。 在距纪念碑不远的山岗上,村民们修建了两处纪念亭。纪念碑对面的南山上,就是当年我军民猫山抗日最集中的遗址石湖。1988年6月,李运昌为王厂沟题词“革命堡垒,英雄人民”。
宽城县先后组织人员收集整理并出版了《抗日堡垒村王厂沟》《王厂沟惨案》,编辑了抗日历史剧《深山红嫂》剧本并演出;村民刘广文十几年义务讲解抗战历史不计报酬;石家拥把几十年积蓄投入建设了冀东抗战遗址王厂沟军民抗战历史展览馆……[4]
2.铭记历史,坚定使命
在深度挖掘红色革命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千里无人区”这一“人间地狱”的真实面貌,这是一段段让人哽咽,几度听不下去的故事,在挖掘这一幕幕历史中,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懂得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日寇暴行下支离破碎的家庭,漫山遍野的尸体,身体与心理的无尽折磨,无处安身的绝望,写下我们中华民族太多太多难以承受的苦难。灾难面前,方见人性光辉,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没有人不渴望生存,不管是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战士,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农民群众,还是那怕暴露踪迹用奶头将孩子堵死的母亲,亦或面对日军残暴酷刑宁死不屈的共产党员,他们在危难面前,不惧生死,用自己的生命互相保护互相成全。我们感恩先辈献上生命开创祖国山河盛世,用一往无前的勇气让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开花。铭记历史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那是逝去同胞用血泪镌刻下的深重教训,吾辈定秉承先辈遗志,现世繁华亦不安于享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三、红色基因的守护与传承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前赴后继、接续前行。很高兴,在今天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榜样,他们在守护着、传承着那份红色的基因,无论路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最初的起点;无论时光怎么飞逝,初心的光芒都永不黯淡。是他们的初心让他们在守护、在传承;是他们的初心让我们得以去延续那份基因;是他们的初心化作那有形或无形的印记,与前辈们一道成为我们前行路上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
(一)传承红色基因,致力家乡发展——石家拥
说起自己家乡的故事,石家拥叔叔如数家珍,深山红嫂、龟口洼、抗战消息神树等等。就像在他的家乡那样,在村口的大树下,我们就是围坐在他身边的一群孩子,他对我们徐徐到来那段历史。“王厂沟村受战争伤亡三百余人,其中小孩就被毒死三十多个……消息神树就像电视剧所演的鸡毛传信那样……”
石家拥,冀东抗战遗址王厂沟军民抗战历史展览馆建馆人,同时也是带领村民探索脱贫道路的带头人。因身居红色革命老区,受红色革命事迹影响,长大后就前去参军,谈起参军理由,他毫不犹豫的说就是为了像家乡先辈们一样保家卫国。复员后,回到家乡的他发现很多青少年不珍惜党和国家的培养,父母辛苦供其读书却不好好学习,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老人们经常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他就想到用这些红色文物、红色故事和自己小时候的亲身经历来教育下一代年轻人,致力于把这些年轻人的思想教育好,把当地的红色基因传承好。但是如果只靠口口相传,而没有红色文物作为事实支持,并不会很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于是他通过十多年的文物收集,最终自费建立了王厂沟军民抗战历史展览馆,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石家拥叔叔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发表系列重要论述、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同时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身为革命老区人民,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故事、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另外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石家拥叔叔还带领村民一道发家致富,努力让革命老区重现光辉。他学习借鉴开展了“红绿结合”的发展模式,红色的革命文化加上青山绿水的当地环境,石家拥叔叔率众开展合作社,利用村内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建立农村民居。并结合当地环境,种植果树、核桃板栗等供游客在参观学习红色文化的同时,有很好的农村生活体验。
目前来说老区的生活正在慢慢变好,石家拥叔叔也在不断践行的他的初心和使命。他还有很好的未来规划,借用“红绿结合”的发展模式,向更多的人宣传老区的红色文化,同时利用科技,提高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和村民生活水平。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作用,经常到这些地方拜谒、瞻仰、学习,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以滋养、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升,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石家拥叔叔的事迹是万千中国人民的一个缩影,也在我国很多老区当中上演着。他们是老区红色基因的守护者、传承者,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榜样和明星。
四、红色革命老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一)发展现状
1.概述
王厂沟现有6个自然村,方圆有21公里,分布有石房沟、大冰沟、棒山沟、东沟、南沟、炭窑沟、麻地沟、房后沟、水湖沟等9个沟,被誉为“南有九寨沟,北有王厂沟”。各沟森林茂盛鸟语花香,各类山果多,野生中药材达几十种。如今的王厂沟被史学家称誉为“冀东延安”,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党史教育基地、河北省关心下一代爱党、爱国教育基地、河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教育基地。[5]
2.红色教育开展情况
老区推出“忆苦思甜教育”活动,将革命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展现给现在的人们。“我对自己一直有很大的信心,能够一直将红色革命教育推进下去。”石家拥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石家拥先生通过这些红色文物和自己小时候的亲身经历来教育下一代年轻人,致力于把这些年轻人的思想教育好,如果只靠口口相传,而没有这些红色文物作为事实支持,并不会很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对红色革命教育很重视,同时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身为革命老区人民,石先生决心一定要将红色故事、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建立了“爱国爱家便民群”,通过这个群,让成年人来教育下一代青年人,弘扬正能量。通过十多年的文物收集,最终自费建立了现在这个展览馆,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吸引了大批党政机关、高校教育团队前来参观,接爱国主义研学。
3.经济产业的发展
王厂沟地区山景水质都相当好,当地的土壤含有硒,水中含有锶,都对人体很有好处。同时,王厂沟是重金属生态园区土质深层含铜、金、铁、钎等多种据物质。此石家拥将生态农业和红色旅游融合在一起,当地生态农业向梅花鹿、山羊的养殖、柴鸡的养殖、逐步创建百禽园、林果采摘等方向打造。在将来,把六个村子的抗战遗址的路修成田园小路,路边、宅院四周栽上各类果树,逐渐创建百果园。“春季路边看花,秋季随处摘果”,打造王厂沟冀东红色生态田园体。
4.“康养农宅”合作社开展情况
关于合作社,石家拥先生这样介绍道“合作社现在就是普片采用经济作物,核桃、山楂、板栗、李子、桃、大樱桃、苹果、花椒等,让游客通过购买这些水果等经济作物,加速合作社的回本速度。农业合作社前期经济回报不高,但随着时间的增长,利益回报会逐年递增。合作社不能硬拉硬拽,合作社前期投入都由我来承担,不让合作社社员投入,亏损了算我的,有了经济效益是合作社社员的,让合作社社员入社自愿、退社自愿,彻底消除社员的投资风险,保护了合作社社员的个人和家庭财产安全。通过在家乡把平台建好,利用好的平台把当地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吸引回乡,或者就干脆让年轻人在外上班的同时,抽时间帮助打理家乡的农家院等,做网络分享经济。”
(二)发展前景
通过我们对冀东抗战遗址——王厂沟的了解,像王厂沟这种革命老区的发展可以分这四步来进行。
1.依托现有资源,强调创新精神。
红色革命老区主打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传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客源市场窄的问题。因此第一步革命老区应扩大客源市场,提升自身知名度。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休闲、有趣为旅游的第一目的,因此,在王厂沟,我们可以依托现有的生态资源和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升旅游项目的创新型和游客参与度,如雍利山庄的“认养一头鹿”“体验田”“水上升降垂钓台”项目,合作社的“进林摘果”项目,使游客得到一种具有回忆价值的全新体验。提升景区的可玩性,并利用现代流量变现的规则,依托网络的力量,在各类APP上进行直播带货(售卖农产品)、体验分享(推广创新项目)活动,扩大王厂沟的旅游影响力,同时为下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外来投资。
在我们对石家拥先生的采访中,他不止一次提出要修好通向纪念馆的路的想法。革命遗址分散、革命遗物数量少,且当地交通不便、与此相关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等这些都是王厂沟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倡在老区发展初期将这些遗物、纪念馆等集中化,结合当地遗址分布规律,首先选择有特色的遗址规划路线,大力发展,形成一个小范围的观光圈。这样既实现了经费的节省,同时也能让游客尽兴。在建设中除当地政府及村民的支持外,也要积极吸引人才,通过已经具备的影响力进一步吸纳外来投资,内外结合,共谋发展。
3.深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软实力。
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我们还可以将产业链延长,把原来只能在当地体验到的特色食品、服务等延伸到游客回程之后。如将当地特色的鹿、山楂、板栗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制作成为便于携带的鹿肉罐头、山楂糕等易于保存的制品让游客带走。利用当地的优质水资源,发展“一泓清泉水”等产业。服务方面,可以开展如“认养一头鹿”后续反馈,可以录制视频让游客云养鹿,甚至打造“梅花鹿的网红形象”,以鹿为突破点将王厂沟推广出去。本着把红色旅游放在第一位的初心,旅游经济的发展为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那么红色文化的宣传方面也要跟上步伐。将王厂沟红色文化系统的整理出来,并提升红色文化介绍者及讲解员的素质,对于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丰富抗战故事的内容和生动性,对于遗物、遗址的介绍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如这是XX用过的杯子、碗筷,而是要让这些遗物活起来,看到它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抗战场景,形成游客的记忆点,也方便游客将王厂沟的故事进行二次传播。
4.获取政策支持,打造红色品牌。
在进行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后,可以争取国家在规划和资金上的进一步扶助,通过官方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树立王厂沟革命老区的红色品牌,落实“红绿结合”的新发展理念,将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两手抓,形成更具规模,更加正规、运营成熟的红色教育基地,使王厂沟像着成为国家5A级景区的目标迈进。
王厂沟的未来发展本着“发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最终目标出发,依托红色旅游这一途径,实现红色教育、经济发展、村民就业、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五方面的成功。未来的王厂沟,不仅能使游客能追寻先辈的革命足迹,体会老一辈人的革命精神,又能体验到美丽乡村的田园乐趣,并且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为村民谋幸福、为乡村谋发展,将王厂沟打造成为集文化、教育、经济、休闲为一体的红色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