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境安民,募集培训兵员
东汉末年,先有黄巾之乱,后有董卓之乱,继之袁绍、公孙瓒、吕布、曹操、刘备、孙权等互相讨伐,当时的东汉王朝已徒具虚名了。尤其从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始,到献帝延康(公元220年),再到三国(公元220年---280年)的这一百多年间,连年战争,国无宁日。此时的中国,到处都是军队,农民不参加战争已无法存活,社会经济活动已处于停顿状态。此时唯有豪姓大族,各自筑有堡垒以保护自己,称为“坞”“寨”或“庄”。有些农民只好投靠坞主、寨主或庄主,以保全性命。这些坞主、寨主或庄主便有了更多的壮丁,有了更大的自卫力量。这些坞主、寨主或庄主的手下常拥有两三千壮丁,男人耕田自卫,女人织布顾家,这批人也就成了豪姓大族的自备武装。
孙坚在盐渎,初任才17岁,离任也就只有25岁。此时的他可能有觊觎天下之心,也无觊觎天下之力。不大可能在初任时期就开始招募兵马,以准备抗衡或抗击某个豪强势力。但在天下纷争之时,为朝廷或为保一方平安,组织一支小型的武装以保家安民是有可能的。
史书记载,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调孙坚担任佐军司马。孙坚在淮、泗、下邳县招募精兵一千人讨伐黄巾军。(见陈寿《三国志·吴书·吴破虏传》)这里的淮是指淮安郡所属的盐渎,就此可以知道,孙坚在任盐渎县丞时就开始训练和组织军队了。史书中说,孙权执政时“子承父教”。依照孙权在东吴的做法,可见孙坚在盐渎采取了两种方法征集士兵:一是召,依照朝廷的法令,征集应该服徭役的青壮年入伍。二是募,孙坚募兵的对象,主要还是参加他所实行屯田垦荒的无业流民。这些垦荒的流民在无战争的情况下,开垦种地养家糊口,一旦有事,就参加临时拉起来的队伍,或保境安民,或出征打仗。据历史资料考证,孙坚在盐渎培养的这些兵丁,人数在千人左右。他离开盐渎四年后任佐军司马的时候才把这支队伍带出去。据史料记载,他从盐渎带走的这支队伍后来也就成了孙坚、孙权的私家兵丁,到了东吴的时候,这支留下来的兵丁都成了孙家家养的死士,一直跟随孙坚、孙策、孙权南征北战。而孙权在东吴推行的征兵制度也是他父亲留给他的办法。(见宋璐璐《吴大帝孙权传》)
孙坚在盐渎任县丞,已经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历史。千百年来,在盐城大地上,仍留下了许多跟东汉、跟三国有关的历史印记。今天我们已无需评说这位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但他对盐城千百年来的历史走向和今天的繁荣昌盛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将永载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