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法孙去世后,我大伯有一次去他家,遇见其子。其告诉我大伯在收拾老人的遗物时发现了一篇题名为“忆杨合明烈士”的文章,为张法孙亲笔所写,逐交由我大伯进行保管。由于爷爷原本就是地下党员,工作的隐秘性使其所留下的可供稽考的信息原本就极少,加上文革期间被抄家,很多爷爷的亲笔书信都被没收毁灭。这篇关于我爷爷的回忆录,便成了能够间接证明爷爷地下党身份的书面证据。
当然,爷爷当时所留下的一些线索,也在日后直接证明了他的身份。比如当时他给我奶奶说他在北平的联系地址是“北帅府胡同117号”。文革期间,我二爷爷的三儿子杨晁在北京找寻过,找到了这个地方,确实是当年的一个地下党秘密联系地点。不仅如此,我三伯还找到了当时这个点的负责人苏亦符(北京解放后任宣武区的第一书记),苏亲口证实了我爷爷的身份。
历史,人们总会去设想许多“也许”。如果我爷爷当时没有牺牲,在战斗中活了下来,也许我家就不会在文革中被洗劫、迫害,也许也可以依靠他的智慧,在那个年代保护身边的更多的人,也许张法孙就不会遭受牢狱之苦,也许爷爷也能够在以后的不打仗的日子里时常坐在树荫下的摇椅上,泡一壶茶,迎着初夏的暖阳及和熙的微风,亲笔写下一生的经历,为那个时代的那么一群人留下更多可供后人参考的故事。然而,也许也许,却也不过只是也许而已。 爷爷如果在世,也已百岁。
谨以此文,献给在那个年代与我爷爷有着同样经历的老一辈革命人,很多人虽然已经不在,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值得生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之中的人们好好学习。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有些物质上的东西是在变的,但是精神上的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从来不应该变。
(注:其中关于岩脚的解放战争,是根据《新中国保卫战:川滇黔康边剿匪》整理而成,其中所提到的岩脚区武装队副队长杨鹤鸣即为“杨合明”。)
作者简介:杨国华(1987-),杨合明烈士之孙,贵州安顺人,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品酒师,发酵工程师,就职于贵州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任全国酿酒行业著名学术期刊《酿酒科技》副主任,发表科研学术论文多篇。
|